作者:子不语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4-06-25 10:03:01

【按:说话的内容大同小异,说话的技巧千差万别:“没空”与“我有事”相比,后者更有教养;“随便”与“听你的”相比,后者更暖心。】
朱自清在《说话》中写道: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说话简单,会说话却不简单。
为什么有的人聊天让人如沐春风,而你开口就自带冷场效果?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表达清晰,而你却词不达意,造成诸多误会?
说话,人人都会;聊天,你真的会吗?
6个让你更受欢迎的沟通技巧,提升人际关系、高效解决问题、轻松化解矛盾。
1.营造轻松氛围,找好话题不尬聊
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可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好的聊天话题让生疏的关系破冰回温。
聊天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在双方熟悉的领域找话题,才能触发表达欲,有相见恨晚之感。
就像是打电话,号码正确,信号在同一个频道,才能畅聊无阻。
成功的对话往往建立在共同兴趣之上。
你可以通过寒暄和提问来探索对方的兴趣点,从而找到共同话题。
从询问对方最近的旅行经历、喜欢的电影或音乐、热衷的运动等轻松的话题开始。
寻找相似之处,彼此才能融洽,围绕兴趣点展开,也能使对方感到愉悦。
如果某个话题开始变得沉重或无聊,可适当转换话题,保持对话的活跃感。
向对方提问,也要选择开放性问题,给对方更多发挥空间。
而不是只需要对方回答“是”或“不是”就结束话题。
方法也简单,根据你们正在聊的话题或对方分享完事情后,继续问“你为什么会想做这个?你是怎么做到的?”等等。
让对方继续说下去,兴许还能找到更多好的话题。
2.耐心倾听,不插嘴,不说教
有人说:“宁可沉默得像个傻子,也不要一张口就让人认为你是傻子。”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特别喜欢插嘴,身旁两人交谈,他会不时地插一句;
别人和他沟通,他会打断,总是爱过度表现自己,不懂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先听完,再发言。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师弟从外地回到寺里后,跟师兄谈心事,主要想诉说烦闷情绪。
但这位“热心”的师兄听完就开始“好为人师”,谆谆教导了师弟一番。
结果,师弟不但没领情,反而拂袖而去,两人不欢而散。
师兄也感到委屈,就把此事汇报给师父。
师父说:“有时候,倾听比说话更重要。你竖起耳朵听他说就可以了。”
少些说教言辞,不要好为人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别人的经历。
就像考试答题一样,我们总是要先审题后作答,而不是已读乱回;
我们也不能回答别人的试题,好心帮忙却未必全是正确的。
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多点头肯定别人说的话,少插嘴批驳别人的观点。
懂得恰当回应,彼此才能相谈甚欢,久处不厌。
3.稳重表达情绪,戒浮躁,少抱怨
《周易》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心浮气躁,说话不过脑,误会少不了,祸事会上身。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里的星星,而不是除夕的爆竹。
柔和的语调,自然的语速,娓娓道来地诉说,让人更舒服。
产生分歧时,不要动怒,冲动时说的话往往是伤人的利剑。
成年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慎重表达,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开口先过脑,三思而后行,过急则反。
无论心乱心静,都要慢慢地说,才是聪明人的言谈之道。
人对于抱怨的词语,天生就有一种排斥感。
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别人的情绪垃圾桶,抱怨的话也要少说。
当聊天过程中,负能量满满,彼此都会不舒服。
你可以偶尔向朋友或亲人展露情绪,这是解压的途径。
但不要频繁地抱怨,给自己消极暗示,给身边人负能量。
不要做“祥林嫂”,保持好心态,内心要强大,有情绪学会自己消化。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