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维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更新时间:2025-04-09 09:46:07

堙灭的碾子沟土堡子
康 维
(本文2025年春节写于碾子沟老家)
编者按:康维是我在北寨中学的弟子。他凭着对家乡人文的一腔热忱,凭着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凭着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厚爱,查阅了大量资料,用严谨而流畅的笔墨,补缺渭陇二县史料,为我们再现了北寨碾子沟堡子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土堡子的历史痕迹。值得一读!——陈具才
渭源县北寨镇,明清朝代叫做北大寨子,因位于渭河以北且建有坚固的堡寨而得名。解放前民国政府命名为渭北镇,解放初期划归为第五区(后改称北寨区),1958年,随着建立的金星公社(随后称北寨公社)北寨管理区(大队)应运而生,同年由于政策调整渭源县并入陇西县,划归陇西县随后北寨区分为北寨公社和盐滩公社。1962年渭源复县后,继续设立北寨管理区,分管北寨和盐滩等公社(随后撤销北寨区建制),当时盐滩公社包括现在的郑家坪、上下盐滩、郑家川、史家沟、祁坪等村子,开始盐滩公社驻地设置在上盐滩,后搬迁至史家沟以及祁坪等地;1964年北寨和盐滩两个公社合并为北寨公社,1983年改为北寨乡,2001年改为北寨镇。
北寨镇向东5华里路秦祁河河畔有个不大的村子,稀稀拉拉住着十来户人家,在中华民国初年先后因为居住的人们都是围绕着一条不太宽大的山沟安家,并且有住户先后安置了两盘供人们碾米的石碾子,人们把这个山沟就叫做碾子沟,这一片广阔的地方人们也叫碾子沟(直到1949年后人民公社才给取了个高大尚的名字上大路)。碾子沟是东北方向山脉下阳山上的雨水汇集流向秦祁河时冲刷出来的一条沟壑,从下阳山产生的雨水冲刷的大量水沟逐渐汇集成几条沟壑,向下水量增大冲刷力更强,沟壑逐渐扩大形成一个“S”型弯曲水沟,最终汇入渭河上游的最大支流之一秦祁河。秦祁河冲刷形成的平原式土地养活了这里的村民,他们起早贪黑勤劳的耕耘在这片土地上。
碾子沟不知道是啥年代形成的,直到民国年间由于秦祁河自然改道严重冲刷东北岸的悬崖,长年累月将碾子沟西南边的土坡拦腰冲垮,碾子沟的西南边出现一个破口,上游的雨水从这个破口直接汇入秦祁河,碾子沟下半段由于没有水流的来源渐渐干涸,成了人们安家居住的山沟。
碾子沟虽然沟壑不大不奇,但也显得很神秘,神秘的是在它的南坡沿上由于秦祁河河水的冲刷形成一座孤岛,这座孤岛上筑起了一座宏大的土堡子,啥时候建筑的不得而知。碾子沟土堡子三面都是黄土峭壁,只有一面是缓坡,北面的缓坡走出了上堡子的路,倚据孤岛的形状建成西面宽大东面窄小的梯形形状的土堡子,堡子用黄土版筑,底部厚一到两丈、顶部厚五六尺到一丈、高两三丈,墙体外有护城壕沟,堡子西北两面建筑最为结实,西北角有一巨大的门洞供人畜、物资进出,东南角有一小门能顺着小道直达秦祁河(可能是用于快速到秦祁河畔取水的门);历史有记忆、口口相传下来的碾子沟一带住户也就四五户左右,人口也就三四十人,按照这个人口规模当时的政府不可能建设这样规模的堡子,这里的三四十人也不可能有能力自己建造一座宏大的堡子来躲避战乱,那么这座堡子是何人建造?难道没有记载的年代碾子沟附近有许多住户?人口几百足以让政府或者什么人投资建造一座坚固的堡子用于防御和自保?没人能回答这些,这就是碾子沟堡子的神秘所在。
堡子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历代封建王朝开展屯田、军事防御建造;二是古代村落村民为自身防御而自发建造;三是官僚、富商为展示其殷实的经济实力修建。历史记载,西北地区的土堡子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回民起义以及土匪侵扰。
有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西北为了防御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侵扰,陕甘各地开始增修土堡子;到了同治元年,西北地区爆发了长达十二年的回民起义,当地的汉人村庄为了自保,纷纷筑造堡子。西北地区的堡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山头上或者川道地区静静矗立,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堡子逐渐失去了实际作用,但它们仍然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保护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在甘肃渭源县北寨镇周围广袤的土地上,你或许会偶然发现一些形似王冠的山头突起,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些就是我们说的土堡子,西北大地上独特的风景线。在生产力落后的那个年代,人们凭借简单的工具和智慧,筑起这些简易的防御工事,以抵御外来的侵扰。
土堡子在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犹如一组气势磅礴的黄土雕像,倔强的守望着这片土地,这些土堡子大多选址在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的高山顶或者河崖边上,高山顶上视野开阔,四面陡坡难以攀爬,而临河的堡子则利用高深的河崖作为天然屏障,展现出极强的防御功能。
土堡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堡内将粮食存足,人员、牛羊和生产物资转移进去,大家齐心协力,加上日常储备的土块、石头、土枪土炮,对付小股打家劫舍的土匪绰绰有余。等匪盗退去,恢复昔日的宁静,再出来开展正常的生产生活。
土堡子里有一种叫官堡,作为土堡子中的佼佼者,更是地方官僚与村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们是政府屯田、军事防御的集中点,它们规模更大,更加坚固,每一块砖瓦土块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北大寨子古城边上的前哨城更像是当时建筑的官堡。
北寨镇在古代可能就是个寨子,寨者,兵寨也,也就是说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个筑城垒堡,兵马扎寨,客商往来,行人驻足的地方。环顾周边地理,在“北大寨子”周围还有“中寨”、“小寨”、“新寨”、“柯寨”、“黄寨”等等的用寨取名的地方,这些名字的关联性更能证明在当时兵马扎寨的史实。虽然缺少史籍记载北大寨子的历史沿革,如果一旦搞清楚了北大寨子古城寨的确切夯筑年代,那么北大寨子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兵寨”而存在的最早年代基本上就可以推定。
有学者在《北寨古城遗址急待保护》中研究提出北大寨子古城由主城和前哨城两部分组成,主城的夯筑年代,大概要比前哨城堡更早一些。至今主城依稀可见,前哨城堡保存完整;主城呈长方形,其南门位于老君山和二喇嘛山两山交界的前面开阔地带(厚厚的城墙在上世纪90年代还清晰可见),北门位于老君山北沿,它的北面城墙横穿现在的北寨中学和卫生院地界(为啥靠近山脉的城墙北面被黄土填平有待研究),西边城墙横穿现在的居民区,东城墙北段和西城墙南段,残垣断壁至今尚存。主城内有个丁字路口大家都叫它“什字”,“什字”以南的街道宽而直,大小商铺一家挨一家,“什字”以北逐渐变窄,呈瓶口状逐渐收缩,这都是古代军事设施建筑的典型特点,它外有围城(古城墙),内有玄机(什字),即使北城门已破,城内仍有一搏,古代军事家极力使城寨万无一失,固若金汤。至今北寨镇古老的小地名仍然叫做“上街”、“中街”、“下街”、“城背后”、“水城门”、“背街”等等,这些名称和大城市的重要军事防御城池的称谓是一样的,这些小地名,无不显示着北大寨子古城的身份并非一个普通的乡村集市,而是一座城池,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古代军事重镇和商贸集散地。从地理和单纯军事角度看,在古代其对军事重镇巩昌城的拱卫作用似乎更大。
自古北大寨子附近就是重要的军事重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国吞并了义渠戎的属地,进入了洮河、渭河各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筑长城以拒胡。”但北部的其他游牧民族依然是秦国的威胁。于是,秦昭襄王下令从陇西郡治狄道,也就是今天的临洮开始修筑长城,这就是现在的战国长城,在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起自临洮,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华池,共8县,全长约800公里;战国秦长城的修筑比秦统一中国早五十多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将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蜿蜒折行,从而形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也有修筑战国秦长城的记载。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沿途经过庆坪乡、清源镇、北寨镇等三个乡镇的10多个行政村,经北寨镇的高咀山、马家山、堡子梁、盐滩、阳山等村庄,从盐滩跨越秦祁河到达北寨的野狐湾村庄后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北寨镇马家山段长城,是渭源秦长城保存最完整、景观最好的地段,也是全国秦长城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之一,矗立有战国秦长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这里的海拔多在2200多米,两千多年前,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仅靠人力和简陋的工具修建了这样浩大的工程,令人叹服。战国秦长城的走向也可以推断说明北大寨子古城应该是为了拱卫巩昌城而建。
历史记载,唐宋年代吐蕃占领洮河流域包含渭源300多年;明朝之前陇西、渭源境内时不时沦陷于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脱离中央政权的管理,直到明朝才进入大一统的中央政府管辖,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设立巩昌府(今陇西),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巩昌卫指挥刘显重修巩昌城,后来的明朝历代皇帝逐年加强城池建设,为了防卫外族侵扰在各地大量修建堡子。当时巩昌府管理范围包括北大寨子,北大寨子位于巩昌雄镇以北,取其“北大寨子”形象又符合地理域名;如果北大寨子古城就是为拱卫巩昌城而建,那么可以推断北大寨子古城始建于明朝;具体年限有待后人进一步科学研究确定。
有记载的渭源(清源等鸟鼠山以南区域)虽然在宋熙宁五年(1072年)秦风路安抚使王昭筑土堡,后人称王昭堡,但隶属于临洮府管理,元、明、清初时期沿用旧制管理范围由临洮府管理的时段较多(期间也有管理变动)。清代康熙三年陕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设巩昌,辖有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可见北大寨子在清朝以及之前的朝代基本都归属巩昌府管理。为了对军事重镇巩昌城的拱卫而建造北大寨子古城这样的军事设施也在情理之中。
位于北大寨子古城西南方向的前哨城堡呈正方形,它数十米见方,背靠主城,居高临下,雄踞秦祁河畔,易守难攻,十分险要。从被风雨侵蚀的程度上直观研判,其修筑年代可能要远远晚于主城的修筑时间,它是北大寨子古城的桥头堡,若敌军前来攻取城寨,则必须要拿下这座前哨城。古城和前哨城的土方工程量在当时不算太小,若没有十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恐怕难以修成,期间会有怎样的人间悲欢演绎,令人遐想无限。
前哨城堡靠近秦祁河,位于北大寨子古城西南边,应当是当地的官堡,它高大厚实,是记忆以来民国地方政府办公的场所,解放后是人民公社所在地,再后来是燃油煤炭供应单位的场地,现在被完完整整保留了下来,走进土堡子,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故事,它是北寨镇最独特的风景,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比北大寨子的官堡,碾子沟的土堡子规模小一半,修它是为了驻军?还是村民居住?它究竟是那个年代的?何人建筑的呢?这使得碾子沟的堡子显得有些神秘!这座堡子也许见证了无数血腥与抗争,在战乱年代,他成为村民的避风港,保护着老弱病残,保护着青壮年的生命安全,也守护者姑娘媳妇的贞洁。
(续下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