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俊珊 来源:程俊珊博客
发布/更新时间:2013-04-03 09:17:05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母亲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孕育了中国最早王朝,震兴了华夏民族。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河一路二山”的特色文化,即渭河、古丝绸南路、鸟鼠山、首阳山。经祖祖辈辈口碑流传和丰盛浓墨的史载,是渭河文化展现得璀灿更辉煌。
地质变化造渭河 渭河之水天上来
大地演变,造就渭河源头。据现代学者研究,距今500多万年以前,黄河是一条正直滚滚东流的大河。黄河从兰州向东,经渭源鸟鼠山,呈“一”字状,沿渭河流域向东流,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抬升,露骨山成为陇中屏峰,西延西倾山,低凹下陷,洮水向西流;北坡向东北凹陷。马啣山至鸟鼠山,发生南北长垣状隆起带,变成孤岛,尔后出现榆中、临洮、陇渭盆地坳陷,隆起带阻拦了黄河,使古黄河遇到障碍,改道向北流,迳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绕一大湾,由晋北顺桑干河流入大海;后来,由于集宁地区隆起,黄河又南下,呈“几”字状形,在潼关和渭河交汇。隆起带造就古渭河发源地,历史上把黄河流入的地方,称作渭河源头,也叫渭河发源地,源头鸟鼠山以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另一洮河支流相隔,是古黄河流入渭河的关键通道。彪炳史册,传承后世。
地貌确定,降雨溢注河流。渭河地堑雏形,发源地隶属中祁连地质褶皱带,地质力学观点属“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貌;南部边缘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西延段,为中低山积石山地貌。在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形成山岭、盆地、台原、低山丘陵、中高山地貌综合体系,加剧了渭河流域的完善。20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渭河上游属亚热带气候,向温暖带过渡,环境湿润,植被茂密,水源充沛,分布着内陆湖泊,渭河水主要由地下潜水供给。更新世中期,地壳再次断裂,湖洪积错断,沟谷继续下切,丘陵被黄土覆盖,地下潜水减少,渭河流量逐渐缩小。2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气候转为干寒,西北风盛行,源头大地堆积了马兰黄土,披覆于老黄土(红层)之上,展现出黄土地貌格局。此时,湖泊消失,渭河水系定型,大体形成由西向东的主河道,却南北支流均长于主干道,这就是渭河独有的特征。盆地下切,谷地出现侵蚀,形成二级冲洪积扇阶地,渭河主要以溪流泉水供给。1.2万年前的全新统时期,地壳继续上升,河谷再度下切,河流多形成峡谷,河两岸出现一级冲洪积扇阶地,渭河形成时段性河流,干旱少雨,流量减少,连续降雨、大暴雨河流上涨,形成渭河与黄河、长江不同的故有特点。黄河、长江源有很多天然内流湖泊和4000米以上高原冰川,地下潜水和冰融供济,源头就有充足的流量。而渭河却相反,主要靠多支流汇集,支流地下水少,靠天上降水补济。因而故有“渭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说。
历史环境造渭河 环境恶化河枯竭
气候演变,导致河水变迁。渭河流水变迁演变,主要是全新世以来,季风气候快速转型,土地资源与土壤退化的标志。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早期,以前暖湿气候结束,气候变为寒冷,秦岭北坡三千米以上地区形成冰川,给渭河夏季提供了水源。公元前8—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又逐渐变暖,冰川消融,渭河流量变小。西汉时期寒冷气候又开始,现在流行的“二十四节气”,是秦汉之际确定,西汉中叶又变暖。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为寒冷。唐代前期转暖,唐中叶至五代时期,气候变为寒冷。北宋中叶气候变暖,元代后期转为寒冷,明清以来,气候属于干旱气候。气候变化导致渭河流量发生变化,形成季节性河流,干旱、雨季、暴洪时期流量不等,月变率大,流量悬殊。经多年测定:渭河上游迳流平均为1.539亿方/年,干旱年仅为0.702亿方/年,丰水年可达3.35亿方/年,洪水期(7—9月),洪峰来势凶猛,最大可达1000多亿方/秒。季节性突出,平水期为12月—翌年4月,4—6月沿河引流灌溉,出现阶段性断流。这就是渭河独特的特点,它与长江、黄河、洮河不能并论,这些河发源地多流在峡谷,无灌溉条件,利用率低,不存在断流。由自然气候引起的断流,只能在自然界找原因,寻求断流的制约因素。没必要重新探源,说历史,怪古人,将发源地搬到哪里,流量依然照旧,断流照样存在,还要改变史料,耗费巨大物力、财力,对当前社会发展有什么必要?对渭源建设和发展利益何在?对渭源祖辈留传的渭河文化是否定还是弘扬?必须慎重看待,以免激情诳断,造成千古误案。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涵甘肃、陕西、宁夏三省80多市县,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全长818公里。渭河属不对称水系的特征,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洪枯流量悬殊,泥沙含量大。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以上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有榜沙河、大南河、来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南岸支流短,分布土石山区,比降大,水流湍急,含沙量少。由地理环境注定,渭河水很少清澈过,年输砂量平均为2846万吨,只要和北岸支流汇合,混浊度发生更为严重,土壤平均侵蚀漠数每平方公里6095吨/秒平方公里,北部秦祁河更大,最大达17600吨/秒平方公里,这些逐年监测的科学数字,科学证明渭河的清蚀度。由于大面积支流分布在黄土高原,如不加强治理,改变生态环境,很难实现渭河清澈度。
破坏生态,造成河流下减。渭河从秦汉以来,水量充沛,槽运是汉唐时期的关中主要通道。据《汉书.地理志》载:“秦汉之际,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山水清丽,林跨数郡”。可见渭河源当时植被生态资源优著,是充沛河流的来源。《新唐书》37卷曰:“运岐陇木京城”;《续资治通鉴长编》3卷有“岁获大木以万计”的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38卷有“宋代从岐陇以西的渭河上游采伐和贩运的木材,通常是联成木筏,浮渭而下,规模很大,一时竟使开封木材市场有堆积如山的木材”。唐设采伐机构,宋代设著名“皇木采办”,渭源境内大片森林遭到砍伐,流域土地裸露,没有植被覆盖,失去涵养水土功能,在降水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下减,含沙量大增。据《地理志》记载:“乾隆以前,南山多深山密嶂,溪水清澈,上下居民多资其利。自开垦日众,尽成田畴,水潦一至,泥沙杂流,下游渠堰易致淤塞”。渭河上游砍伐森林的活动延续千年以上,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为的活动,造成渭河断流缺水,真是不堪想象。
过渡垦荒,促使水源枯竭。春秋战国时期,秦襄王修筑了长城,在长城内线的河谷进行了垦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垦伸展到洮河下游,西汉开垦越过黄河。三国、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农耕衰退,以牧业为主;北朝时农牧复苏,隋唐时又出现开垦,形成农牧两旺。北宋时期,地处西夏、吐蕃边陲,驻军屯垦,河谷、丘陵、山谷垦殖殆尽,集中连片,规模庞大,林草严重萎缩退化,流水也退缩。元代陕西省在鞏昌渭河上游屯兵5千人,垦荒种田。明清至民国时期,政府推波助澜,明代将“卫军”改编为“屯丁”,变成个体劳动者,要屯丁缴粗纳税,助长调动了垦荒积极性。陇中只有5.26万顷草场,将0.77万顷山坡草地进行垦殖,山头地角难以保留。地方豪强,大量兼并隐匿耕地,将租赋转嫁给百姓,百姓流亡逃税,隐居深山,从事新的垦荒,出现滥垦滥伐,单一农耕,历经两代持续发展,渭河上游,昔日林草茂密,变成焦土连壤,生态无限度衰退,渭河槽运显得遥远与消失,时段断流常有发生。
历代疯狂过度垦荒,铸造成“十年九旱”光景,天然林草植被已不复存,定西众多地方志记载:“天大旱”、“禾无收”,“民大饥”、“饿殍遍道”。清朝(1862年),陕西总督左宗棠面对现实,挺身上书,疾呼“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新中国成立后的“引洮工程”,“文化革命”对大自然都得到一定程度破坏,现在“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的年景随机出现,渭河断流已历历在目,是气候变暖,垦荒过度,生态失调,大自然惩罚的一种体现。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