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俊珊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3-12-05 10:49:34

1.鸟鼠山医圣——封衡
封衡,字君达, 号称青牛道士,东汉末年 ( 公元二世纪末至三世纪初 ) 生于公元约116年左右。据说出生在陇西郡首阳县五谷梁下(今渭源县路园镇东湾村沟底社的窑湾),二曰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人,三曰今甘肃武山县人。三种说法,据历代古人口碑相传,出生在渭源具有确切性,可靠性,真实性,符合实际。
因为他童年修道在鸟鼠山,选择就近优先的山庙。其次,在鸟鼠山修道有历史记载,全国都公认。所以,渭源是封衡的故乡。其它二地是东出关路过之地。自幼出家当道士,隐居鸟鼠山(今渭源县渭河源头)修行。封衡精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墨隐形法》,为祖国养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湾村的沟底村,这里有一座古代时的大窑,传说封衡出生在这里。在高陡的山坡下,有一似馒头型的独立石咀(如今还在),母亲梦见此石咀上长着一棵顶天的松树,旁边蹲着一位白须老人,说“他千年种松,只采籽一粒,专等有缘人,以等三百年,未遇意中人,今日送你吃,保你好运来”。她接了松籽吃了后,正要谢老人,老人早就不见了,后来身感有孕,生了封衡。
父母靠捕猎采野果,采野药,行医谋生。可叹的是他不到十岁,父亲出门采药再没有回来,杳无影踪,母亲不幸也去世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去锹甲舖的“渭河庙”去学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庙内修建药王殿)。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就喜爱采药医病救人,此后移居鸟鼠山禹王庙修道,常骑青牛深入山野,采集野药,用品字泉水配制丹、丸、散剂等奇效良药,对求医者,配药针疗,药到病除,立见成效,从不要报酬。深受渭河源头黎民百姓的爱戴,称他为“神医”,在县城建有“药王庙”,长期敬仰和供奉。
2.志怪小说创始人——王嘉
王嘉(?-约386年),字子年,东晋陇西安阳(甘肃渭源人),是当今清源镇柯寨村的阳坡磨,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他举止率意,相貌丑陋,外观似乎先天不足,而内心聪明睿智。王嘉具有道家辟谷的特异功能,不食人间五谷杂粮,仅靠吸收太空真气而维持生命。隐居在东阳谷,在石崖上凿洞居住。
西晋末年发生战乱,隐终南山,结草庐而居。弟子寻迹来深山追随他。又迁隐于倒虎山。苻坚屡次要他出山作官,他都没有答应,公候以下官人都亲自前往参拜,崇尚他的思想学说并尊之为师。凡是向他请教当世之事,他都随问而答。说话好用譬喻,好像开玩笑。说起尚未发生的事,用词如谶语,初听预言,人少有能明白的,过后所说的话都能应验。
凡是诚心拜访他的人,他便接见,不诚心的他隐身不见。姚苌入长安,按苻坚的旧例礼遇王嘉,并逼迫王嘉跟随自己,有事都向他咨询。姚苌与苻登对峙,于是杀掉了王嘉。苻登听说王嘉被杀死,设坛为他哭祭,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等到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才杀掉苻登。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西一带见到他所撰《牵三歌谶》一书。书中所预言的事,过后都应验了。这本书好多世还流传着。他又著了《拾遗记》十卷,所记之事大多离奇古怪,至今存于世。
王嘉可以说是甘肃小说界的开山祖之一,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他无疑是渭源历史上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3.三国时期的名将——庞德
庞德(?~219) ,字令明,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一曰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二曰祖籍陇西(历史时期陕西省陇西府首阳县(今渭源县莲峰镇古迹坪)。谥曰壮。少年时任郡吏及州从事。从马腾进击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数有战功,迁至校尉。
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郭援、高干等略河东;庞德时随马腾之子马超拒战郭援、高干于平阳,为军中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其军,更亲斩郭援首级,于是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马腾被征为卫尉,庞德便留属马超。曹操破马超于渭南时,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于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便随众投降。曹操素闻其骁勇,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宛城,斩叛将侯音、卫开,遂南屯于樊城,以讨关羽。其时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时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遂奋意力战,深为关羽军所忌惮。军败后庞德誓死不降,结果为关羽所俘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为列侯。
庞德少年时任郡吏及州从事。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庞德从马腾进击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数有战功,迁至校尉。
4.东晋后秦宰相——姚绍
姚绍(366~416),十六国后秦姚泓时太宰。一曰南安(今甘肃陇西)人,羌族。二曰祖籍陕西省陇西府首阳县(今渭源县莲峰镇)。姚兴称帝时,授将军,封东平公。弘始十八年(416),姚兴临终时,受遗诏辅佐太子。姚泓继位,他忠心辅政,多次率兵击败北地太守毛雍和羌人之乱。
姚绍,苌庶母弟兴叔父也,为抚军将军,封东平公。
兴克洛阳,署为都督山东诸军事、豫州牧、权镇洛阳,兴之伐魏,绍以洛阳之众会集平望,败绩而归。及兴寝疾,绍典禁兵宿卫。广平公弼潜谋为乱,称疾不朝,兴闻之怒甚,宻谋收弼。绍为弼羽翼,驰遣告之,兴力疾赐弼死。既而泓嗣伪位,推心宗事,弗以为嫌,复令总司戎政。绍亦感而归,诚守忠不二,所在立功,厯位侍中、司隶、宗正,寻进太宰、大将军、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侍中、司隶、宗正、节录并如故,改封鲁公。
先是绍尝召胡僧问以国之休咎,僧乃求麫为大胡饼,形径一丈,僧坐在上,先食正西,次食正北,又次食正南,其所余者卷而吞之,讫便起去了,无所言。末年晋太尉刘裕来伐,绍遣左长史姚洽屯军河北,欲以绝其粮道,反为所败,洽等死之,绍闻洽死,忿恚发病,呕血而卒。绍未亡时率众攻函谷关,厨人为绍炊饭,气蒸汗流,辄便成血,腥甚,积日如此,绍心恶之,令勿复炊,因乞食于诸军,后八十日而绍病死,是年晋师北讨,扫定颍洛,明年席卷丰镐,泓遂为刘裕所擒斩于建康市。
5.唐朝宰相中八仙——李适之
李适之(694~747),祖籍陇西(历史时期陕西省陇西府首阳县(今渭源县莲峰镇董家坪),《新唐书李适之传》记载:天宝元年(712年),李适之代牛仙客为左相,是唐睿宗、唐中宗、唐玄宗时期宰相。并被封为清和县公。他曾因争夺权力而与李林甫关系不睦。李林甫生性阴险,有一次对李适之说:“华山盛产黄金,开采后可以使国家富强,估计圣上连不知道。”李适之生性粗疏,信以为真,于是上奏唐玄宗。玄宗很高兴,问李林甫知不知道这件事,李林甫说:“臣知道这件事很久了,但是考虑到华山是陛下的本命、王气的宅舍,不可以开掘,所以不敢告诉您。”
恒山愍王孙也,始名昌。神龙初,擢左卫郎将。开元中,迁累通州刺史,以办治闻。按察使韩朝宗言诸朝,擢秦州都督。徙陕州刺史、河南尹。其政不苛细,为下所便。玄宗患谷、洛岁暴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署额。进御史大夫。二十七年,兼幽州长史,知节度使。适之以祖被废,而父象见逐武后时,葬有阙,至是丐陪瘗昭陵阙中,诏可。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迁刑部尚书。适之喜宾客,饮酒至斗余不乱。夜宴娱,昼决事,案无留辞。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累封清和县公。
尝与李林甫争权不协,林甫阴贼,即好谓适之曰:“华山生金,采之可以富国,顾上未之知。”适之性疏,信其言,他日从容为帝道之。帝喜以问林甫,对曰:“臣知之旧矣,顾华山陛下本命,王气之舍,不可以穿治,故不敢闻。”帝以林甫为爱己,而薄适之不亲。于是,皇甫惟明、韦坚、裴宽、韩朝宗皆适之厚善,悉为林甫所构得罪。适之惧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职,以太子少保罢,欣然自以为免祸。俄坐韦坚累,贬宜春太守。会御史罗希?#93;阴被诏杀坚等贬所,州且震恐,及过宜春,适之惧,仰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