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世明 杨宗卿 来源:爱渭源
发布/更新时间:2024-03-19 14:22:15

据《水经注》载:“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清康熙《渭源县志》载:“……城楼雄伟,角堡呼应,雉堞相连……”历史上的渭源古城,城垣雄伟、古建林立、商贸繁盛、市肆充盈、人文泛彩。
渭源古城是陇右大地上数百个千年古城之一。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兼置渭源郡,领渭源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实行州县制,遂废渭源郡,渭源县名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沿革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了。
追古抚今,当我们走进这座古老沧桑的渭源城,走进这块广袤深沉的黄土地时,仿佛时光倒转千年,寻历史之陈迹,觅人类文明之源头,追民族之魂魄,集远古之文化,览石器时代之彩陶,观齐家之美玉,无不闪烁着人类文明足迹的曙光。夏、商、周时为神农后稷,春秋为戎族部落,战国时照耀着大秦明月,汉隋唐之际已昂首行走,宋元明清高扬着千古雄风。一条渭河奔流不息,以马家窑彩陶文化、齐家玉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为标志的陇中黄土文化,其博大、雄浑、沉壮的气势让世人无不震撼。渭源古城和这块黄土地的大气、神韵、魅力,无可置辩地证明了祖先们在这里栉风沐雨、繁衍生息以及创造了灿烂文化的辉煌。
渭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和诞生了富有渭源人文精神的代代才杰。所有到过渭源古城的人,都心怀仰慕与敬意,一个个响当当的人物名字,无人不晓:
三国陇上名医封衡。十六国时期秦陇著名志怪小说家王嘉。隋文帝时期柱国李安、唐高宗时期荆州大总管李孝慕、贞观时期谏议大夫李琼。北宋时期浙东福建路总管荆南副都统制王德。明英宗时期都督同知、右副总兵、西边良将、会川伯赵安,嘉靖进士云南知府张文泰,武进士探花、定远侯谭象鼎,云南水司丞李成蛟。清光绪年间甘州府教授莫沛霖,陕西督军曹宏勋司书、道员石怀章。民国河州总兵、肃州镇守使、甘肃督军署军务处长、甘肃省政府委员、军事处长、省参议会议议员、建国初期甘肃省政协委员裴建准、民国厚威将军、陇西巡防各营帮统(副司令)、镇守使、创修《渭源县志》人张兆钾。兰州西区工委书记满鸿遇。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第一届战斗英雄、九三七九部队少校副团长马如华。山东滨海分区司令员、步兵九十九师师长、徐州警备区司令员、建筑五师师长陈佃园。二十集团军八十七军中将军长、甘肃省第二区(平凉)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甘肃省自卫军司令、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政协甘肃省第一、二、三届副主席及甘肃省人大代表周祥初。平凉保安副司令、兰州市军管会副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副部长、陕西省民政厅厅长、陕西省副省长、甘肃省副省长任谦。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部长、银川军分区副司令员、平凉军分区副司令员、庆阳军分区司令员杨忠林。陇右人民游击队司令员、岷县军分区副司令员、定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定西专员公署副专员毛得功。陇渭支部委员、陇右工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军事部副部长、陇右游击队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甘肃省军区警备第四团团长、甘南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天水军分区司令员杨友柏。武都军分区政委王仲英。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梁兆鹏。兰州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兼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士玮。甘肃省《飞天》杂志主编李云鹏。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张武。新疆新闻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唐俊义。中国民族出版协会委员会主任朱英武。首都师范大学俄语系副教授王忠。兰州大学教授张书成。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牦牛研究信息中心主任张容昶。青海省科协主席、高级兽医师张启信。甘肃省农民诗人任国一。甘肃省公安厅副厅长杨福。甘肃省马铃薯育种专家、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王一航。甘肃省兰州市警备区参谋长吴全忠。渭源“知青”,国资委主任郝鹏。渭源“知青”,定西市政协副主席梁笑玉。全国先进模范人物杨德清、胡炯明、刘海兰、徐可梅、崔玉芳、李淑珍、秦香兰、薛妙龄……这些让渭源人自豪的将相名士、哲人鸿儒,仁人志士,谁不折服?还有明清两代9名进士,55名举人,106名贡生,以及当代数百名渭源籍硕士、博士和渭源人的“三苦”精神,哪个不由衷地吟诵。
随着时光的流转,那些灵魂和新时代的精英与我们一起在现代文明中穿行。渭源古城今非昔比,新城建设日新月异,招待所取代了驿站,宾馆取代了骡马店,超市取代了店铺,小区取代了古宅民居,油路取代了泥泞小巷,电磁炉取代了掏火邻居……祖先们当然会不认识昔日的“渭源郡”“古渭砦”“渭源堡”“王韶堡”,就连我们自己也被这突飞猛进的变化所惊呆。在渭源古城旧貌变新颜的今天显露出了它脆弱的一面,城市迅速发展的现代生活,正是古城消逝的隐秘杀手,几乎每个人都能预测到古城未来的命运,就像我们清楚自己的生命终将停止。但我们还是不遗余力地想延续古城的寿命,留住古城的“根”和“魂”,想把古城的历史文化精髓镌刻在人类文化史册的记忆里,使今天的渭源新城感受到过去的历史文化气息。
历史的长河奔流,为渭源古城遗留下一部耀眼的历史文化记忆。今天重新打开渭源城千年的古老记忆,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回转,去观览当年渭源古城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内涵,追怀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古城记忆。
渭源城俗称“老龙亭”“渭城”“渭源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传颂着“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的传说故事,是一块安定和谐、吉祥平安的风水宝地,就连环绕古城的南北两条河也被称之为双龙河(即清源河和禹河)。三面环山,拥护着渭源古城,鸟鼠山、七圣山、老君山,赢得十里长廊风光。城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形象标志。昔日的渭源古城池虽为土筑,但十分坚固,称之为“铁柜”。古城分西魏城、宋城及明城三部分,西魏城称之为老龙亭,宋城称之为渭城,明城称之为渭源城,城周长为七里,全城开四门,各门建有重檐城楼,四角筑有墩台,其上有角楼,四门均筑有翁城,上有箭楼,其墙雉碟鳞次栉比。明代中叶,渭源城十分繁华,当时已是街衢纵横、市井殷盛、商贾云集的闹市。明清学风文风的兴起,文人的登科显达,牌坊的修建随之而来。据史料记载,明至清末渭源县城内四街八巷建有人文牌坊多达23座,如庆衍、世科、青云、尚义、德政等坊,其规模宏大,造型精美,形成了壮观的牌坊建筑群,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