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具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更新时间:2025-02-06 15:08:43

为何智能红绿灯呼之不出?
陈具才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红绿灯路口仍处于采取固定方案定时控制。随着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纷纷发问:我们离智能红绿灯还有多远?
城市交通指挥的难点和痛点,在于信号灯是个“死”的东西,不智能,无法提前对路面做出预判,来及时缓解拥堵状况。
君不见,十字路口的横向车流很稀少甚至无车通行时,纵向却是长时间的红灯,排着长队、无谓等待的车龙举步维艰。
在日常路口交通活动中,由于车辆到达的随机性,纵向与横向的车流排队和跟驰会呈现随机性变化,往往没有固定规律可循。
对此,现有的定时红绿灯就显得力不能及了。
城市的交通拥堵,造成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大量汽车在拥堵状态下的尾气排放也是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这种状况,与我们的绿色环保、信息化社会的追求格格不入。
按理来说,在城市路口上设置智能红绿灯,要比自动驾驶技术、北斗导航技术容易多了,可就是呼之不出。一项技术要发展壮大,一般是要有资本助推,但是资本是逐利的,而这项技术是公益的,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却不能给投资者带不来任何直接的、长远的收益。有关管理部门可能失去一部分权利和利益,所以推动的积极性也不够。国家没有专项投资,更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还是有了希望的曙光!
近年来,广东珠海市对全市100个路口的信号灯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的智能红绿灯不仅能根据车流自动调节,更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减少拥堵。
珠海市交警部门引进了流量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系统,使得红绿灯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进行自主思考,并做出必要的反应。这种自适应交通组织,包含单点自适应和多个路口信号灯协调实时的多点自适应两种功能,非常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信号控制系统持续采集交通流量数据,对信号灯的配时进行规律的、小步长的优化调整。信号灯根据车流量调节红绿转换长短,还能通过联网的方式分析车流总体情况,为其他路口减压。在大量车辆到达路口时给予延长绿灯,从而减少整个受控区域的交通延误,整合车流的运行,显著提高了路网的通行能力。
“自适应”的运用,可使拥堵还没有形成,就能被信号灯化解。这种运用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情形,在珠海中心城区,每天都有大量的类似场景。
例如,网上看到,某日晚上6点38分左右,珠海市柠溪路香柠花园巴士站两个车刮碰了,两个驾驶员占据了一个车道,在协商处理。因为当时是高峰期,占一条车道,很快车流就慢了下来。系统检测到路口拥堵加剧,立刻启动应变,把柠溪路兴业路口过来方向的红灯时间延长,截住横向的车流,然后把拥挤方向的绿灯时间延长,快速分流。大约5分钟过后,事故处理完毕,系统发现车流速度加快,又会自动逐渐调回原来的信号灯配时。一切自动运行。每天这样的小事件成百上千,都是系统运用智能分析自动处理化解的。
有专家指出:在十字路口的每一个方向都铺设一个检测线圈,就可以实时检测到排队长度,清晰地知道当前路口车流量,再通过相关数学模型运算出最优的配置方案,下发到信号机,进行实时性的调整。
据说要让系统发挥强大作用,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提前配置精确的参数和拥有足够的样本。有了数据基础,系统就能发现很多隐秘的路面问题,为改善交通提供依据。通过累计数据,就可以针对每一个路口去进行分析,包括高峰路口的流量峰值,高峰平峰流量变化情况,来挖掘道路潜力。
我们驾车时不时听到手机导航提醒:①有快速车辆接近你,请谨慎驾驶;②前方有XXX米路段车辆行驶缓慢(或堵车);③……这靠的不是感应线圈,而是卫星的实时遥控监测。那么,智能红绿灯对车流量的感知,从降低设备成本计,可否不铺设感应线圈而借助卫星监测呢?甚至可否对导航程序加以改造,使其运用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呢?
或许,智能红绿灯并没有“终极形式”,但只要我们求真务实,舍得投资,有机融合运用新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就能不断推进红绿灯智能化的前进步伐。所以,有理由相信,智能红绿灯广泛应用的那天,离我们不会太遥远。
最后要指出,一旦道路交通流量超饱和,形成结构性拥堵,此种情况下必须强化交通管理,综合运用多种交通组织措施,交警的现场疏通也是必要的,不能完全依靠智能灯去处理。
治理交通拥堵,还有一把金钥匙掌握在每个驾驶员手中,那就是:错峰出行,文明驾驶!
后注:本文的压缩版以《我们离智能红绿灯还有多远?》为题,刊登在《定西日报》2025年02月27日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