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雒玉麟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更新时间:2014-12-18 16:40:49
这两所中学,原系渭、会两县所置,校龄只差一年,现在都过了六十华诞。
先说一中:民国三十二年,前县上尚无中学建置,那时的最高学府当推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的渭源县第一高等小学。全县有同类学校11所,学生1061人。保国民学校(即初小)45所,学生四千三百四十八人。每年完小毕业生有200人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只拿到小学毕业证书就算念罢了。殷实户的子女想继续求学的得在外地远谋深造。这些人中有的上省城兰州考兰中、兰州工校、兰州师范、兰州乡师。有的考临洮中学或临洮师范,考陇西中学或陇西师范。无力供给的学生而矢志求学的,就得远涉肃州、河州等地考国立全公费学校。个别学力不及的,也有去西宁上云亭中学的,或去武威上青云中学的。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怎么办?这事引起曾任渭源县教育局长、渭川小学校长的教育里手张嘉民老师的忧心和关注。他和熟人戴永录、杨肯杰、辛仲武等人初议,后经教育科长徐炎应允,清源镇长禹锡璋、渭川小学校长冯世杰、女校校长周墉、张氏小学校长张浚、短期义校校长冯子厚的赞同,成立了民间建校组织“渭源中学筹备委员会”。建议政府采用开通首阳门,兴修西关新街,拍卖西城壕公地和募捐集资的办法,筹措资金,组织建校。先后共筹资金37万元,其中西城壕公地拍卖得30万元(另有4万元修了西城门),捐资11万元。捐资5000元以上者,有原任温家川小学校长的杨华亭,临洮在渭商人王志英。
学校选址孔庙内,定校名为“渭源县立初级中学”。起初用孔庙左右厢房作临时教室。年初修葺,秋季招收甲乙两班学生共80名。紧接着开始建校,修土木结构两层楼两幢,教室四个,讲演台一座,教工宿舍14间,学校初具雏形。同时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委任张嘉民为校长,漆映琳为教导主任。学校内定韩晋任教务组长,张季伦任训导组长,王鼎隆任体育组长,曹国柄任卫生组长,戴永录任事务主任,辛仲武任庶务组长,李增轩任文书组长,罗克勤任会计员,王者香任书记员。由于学校尚未正式批准,所有专职教学人员,采取先代课,后定职定薪的临时办法,把自愿任职代课的郭世维、张允忠、郭世恩、郭世绪、原书龄、张季纶、张向仁、徐树梧、李俊杰、王宾、罗维礼、魏璇等人都动员起来,保证了建校初期的按时开课。但这时,省教育厅在批复学校成立文件时,又派待职人员赵炳坤担任校长。县上闻讯后,便派冯子厚代表民意去省厅申述校长改任理由,遂改派张亨任校长。
从此,渭源县有了中学,小学毕业生有了自己的中学可上,当真是师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渭源人民的中等教育奠基,就从这时开始了。这是渭源一中的创建史略。
渭源第二中学的创建基本上是,全属公事公办。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政府报请国民政府,以渭源县官堡镇为县治,成立会川县后,其教育设置有从渭源划出的官堡镇,南谷乡随同划出的中心国民学校(即完全小学),有官堡、文峰、侯家寺、高桥四校。有教员20人,学生485人。保国民学校(即初小)有官堡女校、瓦楼、河沿等14校,有教师14人,学生471人。另从临洮、卓尼、漳县毗邻地区随县划入会川县的学校,共计有中心国民学校10所,保国民学校41所,有教职员工268人,学生3165人。这是新设立的会川县初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因之,建校伊始(民国三十三年), 就由官方出头,县长包荣汉任名誉主任,参议长赵天乙任主任,三青团干事长赵佩琴任副主任,王树基、胡建中、陈伯言为委员的“会川中学建筑委员会”成立了。这既是群众的渴求,也是建县开头的大事,深得群众嘉许。
校址选用曾经借给临洮农业分校的赵天乙私宅,并在周边扩地15亩,一边利用原有房屋,一边开始建校。经费来源,因系官方兴办,动用战时特别经费5万元,大桥头公地拍卖款650001元,变卖粮款718000元,赵天乙捐款20000元,中寨集蒲廷俊捐款100000元,从资金上保证了建校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年内兴建教室2幢6间,校长、教员室6间,学生宿舍12间,厨房3间,制作课桌50套,教学条件基本具备。由县长包荣汉任命陆鸿翱任校长,史良直任教育主任。再由校长聘任赵丕琪、曹世煜、周尚元为专任教师,满鸿泽担任庶务组长。招生50名另有上年临时招生20名,合70名学生为一个年级,分甲乙两班。定校名为“会川县初级中学”。
两校相比,一中建校早一年,因系民间创举,起步艰难;二中建校迟一年,因公事急办,进展顺利,但作为在落后地区开通民智的时代举措,则是共幸共荣的。
[本日:1 本周:5 本月:20 总数:1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