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彩凤 来源:定西日报
发布/更新时间:2013-05-17 09:07:25

【定西日报2013年05月12日新闻 作者:乔彩凤】
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这不仅是在当前建设华夏文明传承与保护创新区过程中必须要做的,这也是几代人为之痴情守护不言弃的结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留存在民间不多的几样民俗文化形态,希望通过专家指导,把他们最淳朴的原生态风貌在更高艺术层面上展现给观众,让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新世纪舞台上绽放异彩。
渭源县麻家集路西村独有的羌蕃鼓舞也叫“打西番婆”,是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最古典的民间歌舞,经过县上的积极申报,于2011年审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个舞蹈圆圈起舞、鼓铃交加、动作敏捷、姿势豪放、形态虔诚,歌是不舞、舞时不歌。其别样的藏羌舞蹈艺术彰显了华夏文明渭河源之藏羌民族文化的融合。目前,对于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宣传这一古代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就成了羌蕃鼓舞剧团的领头羊们所焦虑的,也是我们文化部门积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癸巳年春暖花开之际,我有机会第二次走进了麻家集镇的路西村陆家沟社,见到了正在地头商讨羌蕃鼓舞如何改进的剧团班子成员。剧团副团长陆建民一见面就说:“我们麻家集路西村的羌蕃鼓舞已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现在想把服饰尽量改进成原始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在表演形式上尽量改进,想着把最纯朴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组织讨论会的是年过七旬的剧团原团长陆海忠老人,是羌蕃鼓舞的传承人,也是为此倾注了一生的民间民俗文化追随者,曾担任团长6年。期间,团里由原来参与表演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一路走来,步履维艰。据老人讲:他从七八岁爷爷打鼓时就跟着当舞蹈队里的小西番,他父亲引上时就开始打鼓了。那时,在麻家集来说打西番婆的庄数多,到文化大革命以后,都慢慢地不打了。
作为藏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承群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么,这一古朴的民俗文化遗产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陆海忠说:“一个是群众们都齐心,闹开新年办一正月,就不抹牌、赌博出其他的盗窃这些事情就往下传着打呢。一个是羌蕃鼓舞本来就是敬神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也不敢懈怠”。
起源于古代羌民祭祀活动的这一民间艺术形态,其实也就是古代藏羌杂居结合的产物。在西羌时,会川、麻家集一带是汉、藏、羌融合地区,麻家集属藏羌杂居区。由于民族分歧争夺地盘,羌族就想通过打鼓祭神的方式把藏族的赶走,后来,这种祭祀活动也叫打西番婆了。正月初六点蜡,正月十六卸将,求神保佑大家平安。“打西番婆”的叫法也由此得来。
定西市民协副主席朱雁翎也是这项民间民俗艺术的忠诚守卫者,他对此了解较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当地人把这种祭祀及民间活动就叫“打西番婆”,现在随着民族进化融合,通过这种鼓舞的形式再现了藏、羌、汉各名族大团结的祥和局面。经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评审,正式更名为“羌蕃鼓舞”。
羌蕃鼓舞因融合了藏羌族较为浓郁的文化色彩,其装扮既有汉人的简朴、又有回族的精练和藏民的冗长。为了传承保护好这一古朴的民俗传统文化,去年该县拨付2万元用以购换服饰、加强演艺团队力量,支持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但要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其服饰装扮、表演形式、技术指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陆海忠叫来同村健在的老人,一同回忆打西番婆旧时的服饰打扮,口述手描,在大家的裁剪比对中,想把远古的藏羌民俗和民间的刺绣艺术融合起来,更丰富地展示民间艺术珍宝。
对于鼓点的节拍,陆海忠也做了简单回顾:“打的凤凰三点头以前是当当 当当当,分三步改变,第二部分像原价山的打法重一下轻一下,后头融合了韩家河的摇环子,鼓点就一样重了。到现在有的摇上了有的还没摇上,整个摇上的话,环子声音都(好听的很)。”45岁的陆建平在表演中掌握了其舞蹈灵魂,击鼓摆胯拙重而矫健,对曲腿旋转、起脚跳等高难度动作也是娴熟流畅。
作为重要的舞蹈工具,看似很拙朴又很讲究的羊皮鼓,都是打鼓人自己做的。山羊皮子通过浸泡炮制,按照预制好的鼓圈着旋好,再瞒上凉干就成了。鼓槌也是山羊皮子做成外套,中间灌上糜子而成。
舞蹈中所唱的求福曲,有世代口耳相传的六句羌语,也有他们根据不同场合新编的唱词。现年56岁却有45年演出经历的陆永福,是团里的领队也是主唱人。在门口他为我们演示了一番:“啊加萨么,金盆嘛洋溢,啊加萨也好地方呀,啊加萨也,进了嘛庙门儿,啊加萨呀四四方方呀”。进了人家屋里唱的是:“啊加萨也西番婆来之呀,啊加萨呀两条鱼呀。啊加萨也大切嘛茄吉呀,啊加萨呀五花马呀……”
羌番鼓舞中的各种舞步是古代巫舞文化中的“禹步”,是古羌族对大禹治水的一种崇拜形式。对于探寻远古氐羌部族舞蹈文化的渊源、传衍、流变、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面对羌蕃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挖掘此文化遗产的主力、定西市民协副主席朱雁翎而言,也是思虑犹然:渭源的羌蕃鼓舞虽然在内容上有些单调,却有西藏《卓谐》《热巴卓》舞蹈特色,充满了藏羌浓重的劳动和生活气息,生动反映出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以及内心世界。我们要进一步追寻远古氐羌部族舞蹈文化的渊源、传衍、流变和发展,研究古代傩舞文化,积极改进推进我们的羌蕃鼓舞向更高更深层级发展。
如今,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羌蕃鼓舞对大家来说已不陌生,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帮陆海忠他们改进舞蹈,让其走上民族大舞台,更好地展示藏羌艺术的无限魅力。
编者后补:相关视频请看《甘肃渭源:羌蕃鼓舞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