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柯兵 来源:甘肃日报
发布/更新时间:2021-12-30 16:07:00

哈达铺作为长征的重要节点,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支主力部队长征中先后经过,红军在这里决策定向、补充给养、整编队伍、颁布实施民族政策、发动成徽两康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历史地位重要而特殊。
英明决策定方向——哈达铺是红军落脚陕甘的重要“决策地”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寻找和创建新的根据地。长征路上,一路经历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追堵截,为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红军的落脚点因敌我态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屡次调整,何处“落脚”成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俄界会议上,决定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一个根据地,尔后向东发展。到了哈达铺,红军在报纸上得到了新的消息,中央领导人分析研判后,及时改变了俄界会议作出的决定,毛泽东同志果断提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
哈达铺是甘肃南部的商贸重镇,交通便利,邮政事业发达,外地商人订阅了许多报刊,信息量很大。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后,立即要求红军侦察连找点“精神食粮”来,据红军侦察连指导员曹德连和毛主席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按照毛主席指示,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和其他地方找到一批报纸,中央领导人从这些报纸上得到了陕甘还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革命根据地依然存在,而且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的重要信息。陕甘有红军的消息主要反映在《大公报》上,如:7月23日《大公报》刊载阎锡山的报告说,“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8月1日的《大公报》援引国民党军第84师师长高桂滋的话,讲到了刘志丹红二十六军和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的行军状况。除了《大公报》,其他报纸也对陕甘红军和根据地有记述。通过这些报纸透露的信息,党中央第一次确切知道,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根据这一重大发现,毛泽东找来时任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询问详情,贾拓夫将1933年7月陕西省委被破坏前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及陕西革命斗争的情况做了详细汇报。随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初步决定与陕甘红军会合。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进一步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要到陕甘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又一次指出新的前进方向。下午,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向大家宣布了“到陕北去”的决定。
知道陕甘有红军的消息后,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撰写了《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博古撰写了《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两篇文章论述了陕甘边的革命状况和落脚陕甘的重大意义。另外,时任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宣传科科长的彭加伦连夜创作了歌曲《到陕北去》,作者自注“彭加伦创作于哈达铺”。9月23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在成功突破渭河防线后到达榜罗镇。27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正式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以此作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在哈达铺,党中央为红军长征提出新的前进方向。至此,红军长征以哈达铺为起点,踏上了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的征程,这是红军长征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决定,对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军过后尽开颜——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
长征到达哈达铺之前,面对自然条件恶劣的严峻考验,红军的每一天都处在艰难困苦之中,在饥寒交迫中走过雪山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来到哈达铺,在这里得到休养补给,使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哈达铺繁荣富庶、物价便宜,5块大洋能买1头猪,2块大洋能买1只羊,还有鲁大昌残部败逃时,留下的几百担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盐,物资十分充足。为了恢复体力,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大家要食得好”的号令,全军上下每人发1块大洋改善伙食,各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与此同时,总政治部还发出命令,要求各单位邀请驻地周围群众会餐,进一步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哈达铺以相对繁盛的商贸和富饶的物产,为红军长征提供了丰富给养。
除了物质上的补给外,毛泽东和党中央还进行了干部政治整训,提出了了解干部、保护干部的要求,开展了政治思想工作,使红军将士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提振了士气,精神上受到了极大鼓舞。
一年后,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哈达铺,这里依然是红军各种物资的重要补给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休整数天,改善伙食、补充物资,扩红建政,宣传抗日主张,组建游击队,先后有20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这里成为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兵员补充地。
红军经过哈达铺的休整补给,体力得到恢复,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提高了战斗力,为北上陕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达铺是长征“命运交响乐”中最明快的乐章,是中国革命的一块福地,也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所讲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地。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