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东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18-12-29 09:42:13
【按:无意间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篇文章,令人激动不已,立马就转发到这里了!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四十年前的临洮师范地理老师孙益民。先生的执着和贡献让我们这些老弟子们肃然起敬!——陈具才】

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的主要发现者,在央视出镜数次,他是一位老陕,他叫孙益民
12月26日,临洮博物馆隆重举行“物归其所——孙益民先生文物捐赠仪式”,原临洮师范教师孙益民先生作为战国秦长城西起首甘肃临洮的主要发现者,将自己发掘收藏的骨质箭头、铠甲片、秦砖瓦、瓦当、灰陶罐、秦斧、秦剑、箭镞等文物共计58件捐赠给临洮博物馆。
他业余考古20余年,与另一位考古爱好者王楷共同努力,最终确认了2200年前的秦长城西端起首于今临洮以北30里、洮河岸边的杀王坡,引起考古界和史学界的轰动,为宣传临洮、提升临洮在外知名度做出众所周知的突出贡献!
他出现在1991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的第1集里,向观众侃侃而谈秦长城西端起首于临洮,将长城与陇上历史名城临洮首次联系起来,并展示在世人面前!
他收藏的古钱币中,至和重宝铁钱当属全国之最。而汉代五株郡国钱范,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这些从一个侧面有力佐证了临洮(包括周边)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他是一个外乡人,但对临洮历史古迹状况的了解、对临洮历史渊源的研究深度,可能无人相比!他为宣传临洮历史文化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他就是年届80岁的甘肃省临洮师范学校退休高级讲师、定西市文史研究会研究员、临洮县政协文史委员孙益民!
走出秦岭大山的农民儿子
孙益民是陕西省商县金陵寺乡铁沟村人。1934年7月,刚出生不久的他因病被家人误以为已夭折,埋入当地金陵湖畔的沙滩上——当地风俗,希望被狼扒出来吃掉,尽快脱生!可能天意不该他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第2天清晨同村一个拾粪的老者听见婴儿哭声,发现并将他从砂子里扒了出来„„尽管保活了性命,但他一直体弱多病。后来,红军徐向前的部队路过当地,见他缺乏营养,面黄肌瘦,就送他母亲一罐红糖、一个搪瓷缸子。听大人们讲这罐红糖成为他的“救命糖”。搪瓷缸子白底蓝字,上写“中国工农红军”6个大字,他从小到大一直带在身边使用,直到“文革”时期丢失。幼年的不平凡遭遇和大人的谆谆教导,使他从小就树立了“感恩共产党、长大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而他的名字“益民”,据说也是他父亲为此而给起的。
1954年夏末秋初,不到20岁的孙益民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成为当地第一位大学生。这位走出祖祖辈辈躬身劳作的层层叠叠秦岭大山的农民儿子,在入学的当天晚上,神态庄重地在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我要谨记父老乡亲们的谆谆教诲,永远铭记你们的世代艰辛,以笔作犁桦,深深地耕耘,用丰硕的收获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孙益民学习的是地理专业。于是,每一堂地理课,他都带着一种山里人的纯朴之情,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逐渐,在他的面前,一幅幅浓缩祖国大地的版图上,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那些由色彩和线条组合标示的河流、山脉、铁路、公路、城镇、湖泊交织着,点缀着,变得那样充满生机。他感慨万端,宛若已走遍了整个中国大地,登高望远,吮吸着一个伟大民族身上所散逸的芳馨。
1958年金秋,他双手捧着大学文凭,内心别提有多激动。在地理系毕业生座谈会上,他眼角有些湿润,激动的声音微微发颤:“我是抠祖宗嘴里的吃食,才上的大学;党和政府给我助学金,使我完成学业。我要„„”言谈之诚恳,博得大家一阵掌声。
临洮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翌年春天,他被分配到兰州以南100公里之外的临洮师范学校任教。从此,他扎根临洮,热爱临洮,沉迷于临洮的山山水水和悠久历史文化;他从参加工作起至退休前,一直在临洮师范担任地理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临洮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孙益民在从事中师地理教学的30多年中,善于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地理地貌,寓理论知识的传授于学生的实地考察和认真思索之中,受到师生们的肯定和欢迎。为此,他多次被学校和上级评为“优秀教师”,他还被推举为定西地区地理研究会理事。他结合中师教学特点,先后编写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等讲义,共4册60万字;自制教学幻灯片3套40片,自制教具“风速仪”、“水平测量器”等16件。他还潜心进行地震成因和地震历史的研究,负责学校的地震测量和预报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临洮师范的地震测报工作小有名气,这与孙益民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他业余开展临洮地质结构、古狄道(现临洮)城址、秦长城西端起首等的考察,先后发表了《地震云的成因》、《临洮城址的变迁》、《万里长城起始于今临洮而非岷县》(别王楷合写)等十多篇文章,编写出了《临洮县地震资料年表》,为丰富和完善地方史地资料做出了贡献。
他还发挥所长,为临洮县开展有关方面的工作尽心尽力,不遗余力。他曾应邀编写了首个《临洮农业规划》、勘绘了《临洮县乡、区边界图》、协助县武装部编写了《临洮县兵要志》、为《临洮地名区划》的编写培训人员,并担任《临洮县志》(1984年版)的副总编,撰写了其中的地貌、地震、地理、气候、水文等编目,累计达5万多字。他掀起了一股“秦长城热”
1959年初,孙益民来临洮任教的时候,身上就背着他收集来的矿石标本。由于学的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所引发的考古与收藏爱好,在他心灵深处逐渐占据了美妙的一隅。地理与历史关联,自然触类旁通,收藏的范围随之扩大,门类逐渐增多。这应了“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说法。
曾听人说,考古是一种使死人枯骨再度逢春的艺术,不少人毕其一生而收获甚微。孙益民可称得上是一个成功者。1981年,他与临洮县文化馆干部王楷一起,提出了秦长城西端起首于今临洮而非岷县,找到了临洮境内长城的全部遗址。他们竭力探索了20个春秋,走遍岷县和临洮的山山水水,终于揭开了古籍所载的千年之谜。当时,国内许多报刊、广播、电视台相继报道了史学界这一重大发现。《中国青年报》的一位资深记者曾当面对他讲:像你这样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一般十年内都不容易出现一次!198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漫记·甘肃分册》中,新华社记者田恒江、周德广曾这样记载:听了孙益民关于“秦长城起于今临洮而非岷县”的佐证、论点和结论,不能不为他和王楷同志敢于思考、埋头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并且觉得是很有说服力的。后来我们在兰州访问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张学正时,向他提出请教。他认为,孙、王二人的见解和结论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新的见解,对于历史和地理教学、标定历史地图、研究秦的军事防御情况等,都有重要意义。
1991年底,中、日合作分别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和《万里长城》,先后通过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播出,引发世界“长城热”。《望长城》第1集就是在秦长城西端起首地——临洮开拍的,孙益民作为重点采访对象,在片中介绍了自己多年来考察和研究临洮段秦长城的成果,指认了临洮县境内秦长城遗址和西端起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珍贵文物。他将秦长城与陇上历史名城临洮首次联系起来,通过真实画面传播给国内外的广大电视观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秦长城考古重大发现而出了名的孙益民他们(王楷于1996年病故),随着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越来越大,却招来了一串恼人的麻烦。先是一些人的风言风语,恶意中伤,诽谤诬蔑,后来更是如2002年10月23日《都市天地报》记者采访报道的那样:由于兰州某高校一位权威人士争抢“发现权”,所以在1992年引发了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国首例文字官司。
当时省委副书记王秉祥对案件非常重视,亲自过问。最终由甘肃省中级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对方以书面形式向孙益民公开道歉——谁是谁非终于有了结论!
面对一些人的挖苦攻击,而不是学术争论,孙益民得到了省、地有关领导的支持。原省委书记孙英与他的秘书专程到临洮登门看望他,拉着他的手说:你对宣传甘肃做出了贡献,今后有事多找我!孙益民风趣地回答:我不犯法,谁也把我没办法;我犯了法,找你你也没办法!孙英和秘书都笑了。兰州军区少将李月润政委多次去他家,并合影留念,给他很大的精神支持。原定西地区专员高存弟去他家看望时说:我去四川开会,有人讲原来只知道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看了《望长城》,现在还知道有个叫临洮的地方……你为宣传我们定西地区的秦长城遗址发挥了无人能够替代的作用!
如今,国内国外的学者、知名人士光临孙益民的家舍,洗耳恭听他那带有陕西商县家乡口音的解说。自有不少称羡道奇者,眉宇间、话语里流溢出敬佩和感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