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晓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更新时间:2024-12-04 11:24:38

当前,“未来社会”“未来教育”“未来教师”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汇,一些大学还成立了未来教育学院、未来教师学院等机构。
何谓“未来”?“未来”是一个与“变化”“智能”“挑战”“创新”“开放”“可持续”等密切联系的概念,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时代,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将发生变革性甚至颠覆式的变化。
面向未来,教师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而不断提升自我。
我们认为,“未来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大特征。
1.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教育理想信念不是一种简单的想法或愿望,而是深深扎根于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信仰的精神追求,是驱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教师职业吸引力面临挑战,少数教师的教育理想信念受到冲击。
为此,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将教育理想信念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者通过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塑造其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协同合作,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促进教师坚定教育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未来教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师面向未来教书育人的基石。
2.扎实的学科基础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在其教授的学科领域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情感。
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前沿知识;学科能力涵盖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是教师讲授课程所需的核心能力;学科情感是教师对所教授学科的文化和情感认同。
教师的学科素养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对学生的学科兴趣、价值观和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教研机构应提升专业化水平,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教育机构应通过专业培训和学科深造项目,帮助教师不断拓宽学科视野;教师教育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学科文化与情感认同的培养,传递对学科的认同与热爱,帮助教师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而增强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热情。
3.精湛的育人智慧
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包含广泛的学科知识领域,还涵盖育人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
当前教师面临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行为复杂等教学挑战,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进入教育行业前除了掌握学科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育人技能。
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培养教师从事“教”的情感、知识和能力,引导教师不仅学会“教书”更学会“育人”;教师自身要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主动参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最终形成精湛的育人艺术。
4.适应数智时代的智能素养
智能素养是指教师在智能时代所需具备的智能知识、智能技能、智能意识、智能思维和智能伦理,涵盖了教师对智能技术基本原理与算法的理解,有效且批判性地应用智能技术,对智能技术的敏感性和遵循相关的伦理规范等。
未来的教学环境将由“师—机—生”共同构建,形成一种高效协作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智能技术知识,还需要主动拥抱智能技术、培养智能意识、锻炼智能思维、提高智能技能、增强智能伦理意识,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教师教育者要引导教师对新兴教育技术产生敏感性,注重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
5.专业的“反思—实践”能力
“反思—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思考、改进,它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对教学策略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改进。
“反思—实践”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习惯,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记或借助教学录像、课堂观察软件等技术手段,客观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反应,从而发现改进的空间;教师应坚持实践取向,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深入理解教学中的挑战,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持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