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晓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更新时间:2024-12-04 11:24:38
(接上页)
6.求真的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是指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帮助教师科学分析和解读教育现象,客观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辩证思维使教师全面客观地看待复杂问题,制定科学的教学决策;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教师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激励教师持续反思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避免盲从教育潮流或固守旧有方法,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持续探索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7.浓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当前社会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和知识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需求,这导致学生缺乏同理心、审美情趣,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工作是一项关系型工作,具有较强的情感属性,特别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等人文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教师首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的声音,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提升对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理解,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通过美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素养和人格的完善。
8.自觉的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涵盖对国家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准确理解和情感认同。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分析国家发展的实际问题、教育发展的紧迫需求,帮助教师理解自身在教育中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其对国家的认同感。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等基本国情的学习,深化对国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通过文化传承、历史解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9.宽广的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是指教师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它涵盖对民族、国家和国际事务的深刻认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
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教育合作;教师教育机构应开发相关项目,分享全球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持续学习;教师教育者应引领示范,以全球视野开展教学和研究;教师应积极学习国际事务、全球教育动态和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教育项目,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10.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指教师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核心的教育观。
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不仅是应对时代和全球挑战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推动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应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项目,与同行分享经验和资源,促进专业交流与合作。
最后,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责任意识,教师要坚决拒绝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换取当下优质发展,要以每一位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文作者:康晓伟,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系主任、教授 杜慧,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