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建军 来源:定西日报
发布/更新时间:2007-06-17 09:26:13

作为教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陇西师范白玉琪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颇值得玩味:
一位女教师回到家里,一身疲惫,一脸愁容,向自己的老爸说:这工作我干不了。老父亲什么话也没说,领女儿到厨房间,拿出三样东西:胡萝卜、鸡蛋、咖啡粉。他将三样东西先后放进三个开水锅里煮了一阵,问女儿:东西变了吗?望着神秘兮兮的父亲,女儿不得不观察深思了一番,说;“胡萝卜变软了,水没啥变化;鸡蛋变硬了,水也没什么变化;咖啡粉下到锅里煮成了咖啡,再也无法分离。
老父亲笑而不语,满头银发,像一个哲学老人,女儿也似乎若有所思……
听了这个故事,联系我们的教学生活,让人感慨良多:同为一个单位的教师,有的像胡萝卜,他们刚进单位,书生意气,血气方刚,可工作一段时间,遇到几件不顺心事后,就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变得软弱无力。于是学会了混日子,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之,像煮熟的胡萝卜,吃起来无味,还没有生吃口感好。
有的则像鸡蛋,当他们走进工作岗位,肚子里装着知识、理想与信念,载着善良、爱心、与责任,就如那颗鸡蛋的蛋清蛋黄,再经过工作实践,在活动实践中练内功,提升能力,变成了一个硬邦邦的人,站到哪里哪里响,放到哪儿哪儿亮,就像生鸡蛋煮成了熟鸡蛋一样,更合口胃,更宜让人接受。
而更让人钦佩的是像咖啡粉一样的人,他们一进入工作阵地,就把生命的全部都融入到事业中,他们不仅体现了“咖啡粉”的价值,而且甜了环境,美了单位,使人觉得这个学校因他而显得甜美,而芳香四溢。这常常使人想到那些鞠躬尽瘁、舍身为校的校长,说他们是校长,还不如说是师生们的公仆。笔者在一个贫穷县做布衣教师,但贫穷的县里也产生了一些像咖啡粉一样的人,像曾在渭源一中、二中、莲峰中学工作的侯孝民、陈具才、袁爱忠等老师,每想起他们,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敬意,同时会激起一种力量!
而且,当“咖啡粉”完成其自身的人生价值时,那闪着光耀的精神,也就定格成了一种社会公有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