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万勇(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4-08-19 17:41:55

教育是强国之基、民生之本。教育局长主政一地教育事业,自当勤政为公,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局长,办出人民满意的好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民众理想中的教育局长呢?笔者认为,理想中的局长应该练就四个“有”。
胸中有壮志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者,无不具有博大襟怀、凌云壮志。“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局长,统领一域,理当抱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那样的志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胸有壮志,不仅表现为要有做大事的抱负,还表现为要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毅。在巴基斯坦的斯瓦特地区,塔利班禁止所有的女性上学。但是,11岁的马拉拉不仅继续上学,还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上,为妇女和儿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2012年,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的枪杀,几近丧命。为了表彰她不畏威胁、为争取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2013年,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曾经在枪口下面对死亡威胁、头部受重创的马拉拉以最响亮的声音发表演说:“永不会在威胁中后退和倒下,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发声,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权。”什么是壮志?能够为了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全力地奋斗,就是壮志。什么是勇毅?敢于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不谋个人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就是勇毅。教育局长固然很难遇到如同马拉拉那般的生死绝境,但是,面对教育的沉疴痼疾,是誓做刮骨疗毒的改革者,还是充当中庸保守的维持者;面对教育的深水险滩,是成为敢闯敢试的先行者,还是扮演四平八稳的跟随者……这些,或多或少都能考验一个人的气魄,彰显一个人的勇毅。
胸有壮志,不仅表现为要有做大事的勇毅,更表现为要有知其难为之而为之的坚韧。“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现实生活中,壮士断腕的勇毅固然需要,但遇阻不退的坚韧才是常态。当前,教育正处于综合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亟须各地的教育主政者迎难而上,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持续推进,汇细流而成江河,积小功而成大业。
壮志之壮,在于勇毅,面对困难,瞻前顾后,逡巡犹疑,不可谓勇毅;壮志之壮,在于坚韧,面对磨砺,经风即弯,遇挫便折,不可谓坚韧。壮志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更要有破釜沉舟的决绝、“卧薪尝胆”的顽强。
壮志在胸固然重要,但教育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千万人的事业。因此,教育局长尤其要善于化一人之志为众人之志,形成共同奋斗的愿景。只有众人划桨,教育的大船才能成功地驶向理想的彼岸。
脑里有思想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拿破仑和雨果,元帅与文豪,无论是持枪,还是握笔,他们都有着英雄共同的洞见——推崇思想的力量!
思想从何而来?源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的作用何在?爱默生描述得很精彩:“书籍里的道理是高贵的,老一辈的学者汲取了他周围的世界,经过推敲,在心里把它重新整理好,再陈述出来。它进入到他心里的过程是人生,从里面出来的却是真理;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它过去是死的事实,而现在则成了活的思想。它既可以守,又可以攻;它一忽儿忍耐,一忽儿飞翔,一忽儿又给人以灵感。它飞翔的高度、歌唱的长短都跟产生它们的心灵准确地成正比。”终生以书籍为友,思想的江河就会奔腾不息。
思想从何而来?源于实践。杰弗利斯说:“如果要想在众多的书籍中发现思想,结果就会大失所望,思想存在于河川、海洋、丘陵、森林、日光和天然的风之中。”的确,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育局长绝不能只做会议上的发令者、书斋里的埋头者,而应该走出高楼、沾接地气,了解基层学校的动态,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发现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只有“不在云端里跳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精髓才能更为广泛、直接地传递到校园,外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才能更为及时、有效地引介到课堂;只有“贴在地面步行”,区域的教育政策和制度才能更加契合当地实际,本土的创新和经验才能又快又好地得到提炼和推广。有的实践需要自上而下,诸如理解、执行上级政策,引介、推广外地经验;有的实践需要自下而上,诸如制定、落实本地政策,发现、提炼本土经验。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只要有持续深入的实践,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思想从何而来?源于研究。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规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它有助于人们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剖析原因,有效地寻求对策,公允地评估结果。正是“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这一特质,苏格兰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认为:“这个世界真正的驾驭者,是那些真诚地研究它的人。”掌舵一地的教育,教育局长必须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来确定航向、优化航线、助力航行。否则,单凭一时之念、一己之力、一人之令,其决策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必将难以得到有力的保证。教育是一门偏向实践的学问,局长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因此,教育局长的研究应该尽量避免书斋化,而应该力求田野化。只有双脚紧踩着大地,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取民间创新的养料,才能实现先进经验的顺利转化和本土实践。
总而言之,教育局长既要读万卷书,在广泛阅读中开阔眼界、丰盈心灵;又要行万里路,在深入实践中感知民情、提升智慧;还要勤于研究,在系统思考中理清思路、优化策略。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