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杰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4-11-26 10:54:46

(说明: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在2024年中原名师培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内容有删改。)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也不再用现成的稿子,就跟大家谈谈心,聊聊一些心里话。
一、第一个字:情
我要分享的这几个字,我想第一个字还是用“情”这个字。
1.感情
我们对教育要有感情,我觉得要有真感情,要真有感情。这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地热爱教育,我们有职业认同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
2.情怀
我们常常说要有情怀,但是我希望大家的理解能够更深。
何谓有教育情怀?这个教育情怀我想应该是珍爱教育,珍爱学生,愿意为教育献身,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
对于从事教育的人而言,我们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因社会现象和教育的负面东西,甚至别人的误解受到影响,甚至动摇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投入,动摇自己对教育的信心。
而且我们爱学生,不是像有些老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前几名的学生。我们真正爱孩子,应该爱每一个性格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不一样的学生。
尤其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应该给学习比较好的孩子,比较独立自主的孩子,给他自由,给他选择的机会,我们尤其爱的是学困生、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甚至包括大家觉得这个孩子比较拙笨,性格木讷的这些孩子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想这样的情感才是深厚而包容,持久而至诚的,所以这才能算有教育情怀。
3.情绪
一个好老师的情绪一定是稳定的。不因孩子的达成度,成绩的波动,甚至顽皮顽劣而出现坏情绪,也不因为家庭的琐事,甚至自己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而把负面情绪带给学生,甚至情绪失控。
一个情绪稳定的,心态积极的好老师,才可能教出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乐观的学生。
大家知道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那么爱也是会传递的,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你带给学生的这个场域。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交流都有一个场域的,大家不要小看,不要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耳濡目染。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说行胜于言,就是学生不是看你说什么,是看你怎么做。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学生忽略了你的说教而更在意看重你的行为。所以为什么是言传身教。
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叫《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有时候,跟同行们闲聊,很多老师就感叹学生管理越来越不好做,制度越来越严,而且孩子管得多之后,也会失去应该有的童年的天真烂漫。回到教室里看到的学生们呆滞的面孔,甚至说孩子们从小学积极发言到初中有限发言,到高中课堂上就没有人发言,我们把孩子管得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没有生机了。
我们感慨这个社会有些时候出现了世风不好,感叹学生越来越难教,但是其实每个老师都可以坚持自己的“一厘米之变”。
这是说眼下一些学校的管理总是强调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和精细化,甚至让被子要摆成豆腐块,鞋子要摆成一条线,地面和窗门窗要一尘不染,把学生变成一个驯服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有的学校管理者的眼里似乎只有安全卫生纪律和成绩,只有上级的命令和表彰,而看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幸福与未来,看不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当然有的老师也听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声音。
对学校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师生的幸福感。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感受不到幸福的学校,难道这个学校可以成为好学校吗?
所以面对现在我们会出现一些违反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的行为,他在做一个思考,他想到了朱永通先生在《教育的细节》里引用过一个故事:
在柏林墙倒塌前的两年,东德的卫兵有一个卫兵叫亨利奇,他射杀过一名企图越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克里斯。在1992年的二月在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亨利奇就受到了审判。那个被告律师就辩称说亨利奇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而没有选择的权利,说他无罪,罪不在他。
但是大家听听法官怎么说的。法官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因为他射杀一个人,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只要把枪口抬高1厘米,这就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和义务。
把这个故事跟教育连起来,就是让我们做一个常常省察自身的一个好老师。
朱永通先生讲,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
向外做什么意思呢?要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这个信念和行动就是每个老师都可以控制自己的身边的事情,可以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班级、对我们身边的人有所影响。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要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首先做的就是要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哪些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很多老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管理者,准确来说是一个监管者。学生犯了错,违反了学校某条规定,导致了班级扣分或者被通报。我们老师通常的做法是就是揪着学生的错误不放,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变本加厉地予以惩罚,以确保学生下次不再犯这个错误。
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这个服务者和引导者的时候,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问清学生犯错的缘由,帮助他分析这个错误的性质,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他改正错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是学生。
就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教育行为中一些不当的言行。只有经常反思自己,才能明白有些看似是天经地义的教育法则,往往带来的是不好的教育效果。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而我想说的是,未经省察的教育也不能衍生出人生的人性与美好。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细节上,往往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确实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是任何环境都取消不了你的相对自由,而这个自由就体现在你在教室里对待学生的一些细节上。
正如美国儿童文学家海姆基特所说: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快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拯救。这段话我也与大家共勉。
我想作为名师更应如此,唯有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不放弃任何一次改变的机会,那么才能保有内心的善良与理想。坚持在一厘米的教育细节上发力,做出改变,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充满人性和美好的教育,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情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跟情商高的人在一起?因为情商高的人,会换位思考。凡事是具有同理心,那么他处事时有艺术、方式恰当,能够尊重对方的感受,给别人留面子,让人如沐春风。
我去台湾出访的时候,有一次碰到一位导游。这个导游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一处服务都特别温馨周到。比如我们到每到一个酒店,他就会给我们每一个人一张纸,上面非常清楚地写好了房间号、电话、wifi、早餐、晚餐等等,你的衣食起居,都写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说,做事一定要给人“留点想头”。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能够替别人着想,虽然交道不多,但是都会给别人会留下一些温暖。
二、第二个字:品
“品”,就是品格,品味、品行。一个人怎么样才算是品格高、有品位、品行好,大家都可以去解读其中的内涵与外延。
我想首先是人品好,与人为善。
我们的老师应该是从善如流,因为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我们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古语说得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要待人真诚,为人谦逊,正直,坦诚。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说如清风明月,它还包括一个人的眼界、视野、审美、修行、修为。人品是背后呈现的是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的一生应该是修身养心,一日三省吾身。
我还想说一点,我们作为名师,我们要有知识分子的骨气、正气、静气、雅气、书卷气。所以我想这也是一个名师的标志之一。
我们经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是一种修行,我们千万不要沾染社会上的一些庸俗的习气、不良的风气,真正能够入世做事,出世做人。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