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正宪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4-12-27 16:20:10

如果您问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我认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日益显露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就基础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责任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的学习习惯,二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靠培养训练,更多的还是靠教师平日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这种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一、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养成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良好的高层次学习习惯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
上课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自己说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不能双目注视对方,与别人谈话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
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必须给予修正。
专心听讲是孩子们接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才能使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孩子们,让孩子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
其次,要加强听的训练。有人说“听”还不容易吗,人从出生就开始听,孩子上了小学天天都在听课,天天听别人讲话,难道还不会听?非也。有人听讲,虽然眼睛睁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
2.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观察恰恰是思维的触角,学生是通过观察来获取思维素材的,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思维,没有正确精细的观察,就不可能展开正确的思维。
观察不仔细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他们往往笼统地感知,观察不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为了克服这些弱点,我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的任务,观察不是一般地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感知过程,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孩子们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将受益终生。在和孩子家长聊天的时候常听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马虎,不是抄错数,就是计算粗心……”
小学生家长这样说,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的家长还是这样说。好像“粗心马虎”是个顽症,不知要伴随孩子多久。每次从考场上走出来的学生都有不少想吃“后悔药”的,屡屡失败,屡屡发誓,又屡屡改不了这个“粗心”的坏毛病。
教师有责任帮助孩子去不断地克服抑制坏习惯,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这是看似简单实则是很艰巨的工作。
一是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比如:我力求把数字写得工整、美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对学生的书写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正确、整洁、美观。三是适度评价。在批改作业中除了对正误的评价,还要注重对书写的评价,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常常出现两个成绩,即有对题目正确率的评价,又有对书写整齐美观的评价。四是把写好字作为对学生的一种艺术熏陶。一幅好的字,就是一件艺术品。
4.培养善于整理总结的习惯
有的人学知识很有条理,好像他把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需要什么,一找就找到了。有的人学知识杂乱无章,好像家里的东西乱堆乱放一样,需要什么,翻箱倒柜找不到,急的满头大汗没办法,只好再到商店里买新的用。
学习也是如此,要学会自己整理,把知识很有条理地“放入”脑海里,什么时候应用,提取出来就会很方便。
我曾经和孩子们打过比喻:“你们每人手里托着一盘子,每次获得了一个新知识,盘子里就多了一颗珍珠,知识获得越多,珍珠的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如果你们不学会整理,把它放在盘子里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把这些珍珠按照颜色、形状去穿成美丽的项链,才会价值连城。”
归纳整理对数学学习尤为重要,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逻辑性,它的发展总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会学数学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整理归纳概括的人,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孩子们善于整理和总结的习惯。
5.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常听不少家长反映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孩子不自觉。
“我的孩子从来就没有自觉地看过书,自觉地复习过功课”。“我的孩子从来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不是在学校问老师就是回到家里问家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没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首先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觉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特别要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
另外,还应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进一步的思考、交流。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