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军 王纲 来源:定西日报
发布/更新时间:2023-11-11 17:43:30

送君一为别
——深切缅怀徐老化民先生
王枝正
萧瑟秋风里,送君去远行。农历九月,黄花遍野。德高望的徐化民老先生在渭水源头与世长辞,走完了他充实而辉煌的人生之路……
徐老生于1935年农历6月29日,殁于2023年农历9月18日,享年89岁!
家父也生于1935年,家母寿辰恰是农历六月廿九日,因故对徐老的生辰便铭记于心!
初识徐老,缘于一篇美文
1980年代初的一个中午,我们高一.2班教室内异常热闹,一份《甘肃日报》上刊登的散文《莓子的怀念》,被学友们争相传阅,作者徐化民。终于轮到了我,读过数遍还是意犹未尽,感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文章。以前读过的文章,大都带着“挑衅”味,缺乏人情味,拜读了这篇美文,真正颠覆了我的三观!据说作者是渭源人,于是那个名字便铭刻于脑海,向往着哪一天去拜访他!
后来参加了工作,得知同事连翁书城与徐老化民是文友,便和老连商量一同去拜访徐老。一个周末的上午,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徐老师。当时徐老家住文化馆家属楼,书房不大却很干净,书柜、字画、盆花装饰得房间格外典雅,洋溢着书香气!那时徐老很年轻,年轻得像我的父亲!徐老很平和,没有架子,他认真点评了我的小说《粉红的拉链衫》和几首诗歌,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很幼稚,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距离文学作品还差好远,但徐老师对我的鼓励没齿难忘。
1993年5月23日,渭源县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老连和我去参加了,会上徐老师代表文联作了工作报告。在这次文代会上,徐老当选渭源县文联主席,直到2005年卸任。十二年的坚守,十二年浇灌,在他的辛勤经营下,《渭水源》百花竞放,春色满园!
他一手培植的《渭水源》,成就了好多文学青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被禁锢了十年的精神终于解放,一切极左观念终于结束,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大江南北百废俱兴。在这个大环境下,渭水源头也是春潮涌动,振兴文艺的激情日益高涨,渭源县第一本油印文学作品集《野花》应运而生。1980年《野花》易名为《渭水源》,渭源第一本油印刊物面世。徐老那时在县文化局任职,年富力强,创作旺盛,成为《渭水源》刊物的主笔和骨干。此外,刘孝友、任国一、王兵、连书城、张保藩、王向前、管清娥、张杰、陆健、单兆祥等中青年作者佳作频出,渭源籍在外工作的著名作家李云鹏、朱英武等呐喊助威,《渭水源》名气和影响一时震撼陇原文坛。后来,刘晋寿、朱红霞、何全文、王纲、刘科、寇倏茜等异军突起,才艺出众,成就非凡,影响深远。刘晋寿、朱红霞曾扛起《渭水源》撰稿和编辑大旗,成效显著,但因二人工作调动,该刊发行几度中断。2005年,渭源县第二次文代会召开,该刊物复刊,徐老掩饰不住激动心情,赋诗两首祝贺。《渭水源》提供了渭源才人初现才华的园地,这得益于其时有远见卓识的官员,更归功于徐老先生的身体力行,他无愧于是渭源当代文坛的拓荒牛和躬行者。
渭源旅游事业,他是忠实的奠基者和力行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渭源文化的繁荣期,也是渭源旅游事业的萌芽期。县委主要领导慧眼识英才,举荐徐老任渭源县旅游局局长,凭着扎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家乡情怀,徐老的旅游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他硬是凭借踏破铁鞋的意志,走出了“天井幽谷”的十里画卷,成为全县的黄金旅游线路,那条线路曾经火爆非凡,给政府和当地百姓创下了丰厚的收益。
那个时期,他著作等身,白天爬山涉水,探险寻幽,晚上挑灯夜读,遍阅了渭源文化历史,挖透了渭源山川地貌,成了当时渭源县学识最渊博的人。他所著的《莲峰山风土录》《渭水源头》(和连书城合著)两本专著成为大家了解渭源文化旅游的必读书籍,其内容之详实、考据之严谨、叙述之明了,完全可作乡土教材研读,我辈后学自然受益匪浅。2011年夏天,他的文学作品集《山情》出版发行,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该书汇集了一生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碑文、散文、小说、戏剧、传说、报告文学等,充分展露了他的文学才华。《山情》的校对虽然印有我的名字,但时值舛运,情绪不佳,校对一事没有鼎力,深敢懊悔。
2005年夏天,徐老70华诞之际,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参观者络绎不绝,纷纷购买收藏,展览获得巨大成功。据说,徐老退休后才安心练书法,由于学养深厚,悟性极高,仅有两三年,其书法成就便不可小觑,勤练二王和赵孟頫,尤其精研文征明,临摹作品几可乱真。事后,他将所得2万余元全部捐献给他挚爱的渭源县旅游事业,他的举动打动和感染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一时之间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高调干事、低调处世是他做人的原则
在渭源,徐老有广泛的人缘,有非常好的口碑,他是一个受众人尊崇的大好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高雅的修行和豁达的境界,永远让人高山仰止。他不贪、不争、不嗔、不怨、不怒,“存心所欲”,把生活过成艺术,把同事当成朋友。退休后,他被返聘到县志办任主编,担纲《渭源县志》《渭源史话》编纂重任,几年过去,功成身退,颐养天年。翻阅《县志》,里面竟没有记载徐老的文字,哪怕简介也行。原来成书前,编辑们都建议收录徐老的事迹,但徐老坚决推辞,说他还没有达到入志的资格。曾在徐老铺子处遇某书画家,拿着一张报纸在徐老面前炫耀,并问徐老“阿门个?”徐老连连说“盖棺定论,盖棺定论!”原来上面有一篇写书画家的文章,作者是徐老,一时之间,我确实被惊着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人生匆匆而奋斗不止,如徐老者竟有几人?一生做了诸多大事要事,仍默然俯首,如徐老者还有几位?
回忆前几年和文友们相聚,不胜唏嘘,彼时,大家都围着徐化民老师、李云鹏老师,笑语喧哗,其乐无穷!二老被文友们尊为精神领袖,有他们在场,感觉就有依靠,心里格外踏实。自徐老病后,这样的雅集,已落空好几年了。如今,徐老走了,李老远居,这样的聚会还有吗?如果有,还热闹吗?
王枝正写于2023年11月8日凌晨
(续下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