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建军 朱海迪 来源:定西日报 2020-10-19
发布/更新时间:2021-07-05 15:36:01
渭水育骄子 烽烟唱英雄
——记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马如华
张建军 朱海迪

马如华,甘肃省渭源县人,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在解放山西、河北、察哈尔等省的战役、战斗中,先后6次荣立战功。1947年8月,他带领1个排阻敌5个小时,消灭敌军200余人。1948年2月,在解放天镇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炸毁敌军铁甲车1辆,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荣立大功一次,华北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接见。10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转战3年,先后参加战斗10余次。在1951年10月的金城战役中,任六十八军六O六团二营参谋长,奉命带领六连坚守“928”小高地,在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攻击下指挥部队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英勇还击敌军,坚守高地14个昼夜,打退敌军进攻213次,实施反击15次,消灭美军800多名。战役结束后,六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他和六连连长邢玉章等5人荣立一等功,他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2年6月,他作为67名战斗英雄、工作模范的代表之一,出席了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举行的授勋典礼。1953年回国,任六O六团少校副团长。1962年2月回乡探亲时不幸中弹误伤逝世,时年34岁。
1928年6月,马如华出生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地——甘肃省渭源县莲峰乡享堂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马如华被国民党抓去当兵,被送往绥远补入国民党傅作义部队35军。1945年8月,35军行至察哈尔省南部丰镇县时,与八路军作战被击溃,马如华被俘获,随后加入八路军。
解放战争时期,马如华在晋察冀军区第六军分区独立团和北岳军区独立旅十五团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在战斗中,他英勇机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先后荣立6次战功。1946年10月,六分区独立团在敌后活动时,三营突然遭到敌人包围。部队在突击包围后,上级命令马如华担任后卫,掩护全营撤退。马如华指挥全班战士掩护全营越过五个山头,脱离敌人,安全转移。尤其在最后一个山头,全班陷入了敌人的三面包围,阵地上枚弹纷飞,满山起火,疯狂的敌人一边冲锋一边喊着“缴枪不杀”,形势十分危急,但马如华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地指挥全班战士打退敌人数次冲锋之后,迅速撤出了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斗结束后,马如华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并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2月,在大同附近的口泉战斗中,排长马如华身先士卒,亲自担负爆破任务。第一次爆破时负伤不下火线,又连续进行第二次爆破,消灭敌人一个连,顺利完成了任务,从而保证了晋北战役的重大胜利,被评记两次战功。1947年8月,在察哈尔省南部的胡家沟,分区独立团遭到敌人包围,马如华所在排作为尖兵排,为部队开路突围。马如华带领战士猛冲猛打,迅速打开了突破口,并阻击敌人五个多小时,消灭敌人二百余名,掩护全团突击包围圈安全转移,全排无一人伤亡。战后,马如华和他的排都被评记大功一次,并授予察哈尔省军区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1948年1月,在解放察哈尔省首府张家口战役中,马如华被排在宣化的虎屯店担任攻击,在宣化的虎屯店战斗中,马如华带领全排战士突破敌人两个连的防御阵地并主动向纵深发展,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被评记一次功。1948年2月,马如华升任副连长,在天镇县战斗中,他炸毁敌人铁甲车一辆,消灭敌人一百余名,被评记两次战功。
马如华由于在战斗中积极勇敢、沉着机智、因战制宜,善于用灵活的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消灭较多的敌人夺取战斗的胜利,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全国解放后,马如华被评为战斗英雄,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马如华作为华北军区的代表之一,以“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荣幸地登上了天安门欢礼台,参加了建国一周年国庆欢礼。
1950年10月,马如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转战3年。1951年10月23日,在著名的金城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6团2营奉命配属朝鲜人民军指挥坚守距金城东南10公里的“746·5”高地。时任2营营长、教导员和参谋长的马如华从朝鲜人民军首长交代任务的谈话中清楚地了解到“746·5”高地往东控制着北汉江两岸,往南直接威胁美军24师的“690·1”前哨阵地。这个阵地是我军防线的大门,是敌人进攻的咽喉要路,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敌人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它。特别是在“746·5”高地主峰前面,有一个代号“928”的小山,从西南伸向东南,是“746·5”高地的唯一屏障。马如华主动请缨,请求承担了坚守“928”高地的艰巨任务,带领六连进入了阵地。
部队一进入阵地,马如华先详细地观察了地形,分析研究敌人,掌握敌人作战规律,面对阵地狭窄,兵力多会增加伤亡,而兵力少又难以应付的情况,他决定采取少数兵力坚守阵地,用大量火器支援前沿,保存足够兵力随时支援或组织反击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他命排长李凤林带两个班坚守阵地前沿,排长贾明祥负责守卫纵深,连长邢玉章掌握火力扼守主峰,他自己掌握机动兵力随时准备支援和组织反击。经过两三天的实战观察,马如华很快摸清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和活动规律,根据敌人进攻前先用炮轰,后用小股兵力进行频繁的试探性攻击,以暴露我火力点,消耗我弹药,继而进行大规模的连续进攻的特点,向部队提出了明确的战术要求:“敌炮轰击时,一律隐蔽,只留一个观察哨监视敌人。敌人一个班进到一百米距离,用步枪瞄准射击,五十米距离用冲锋枪射击;敌人一个排进到一百米时,以机枪进行猛烈的短促射击,敌人一个连以上在集结时即用迫击炮,六0炮和轻重机枪进行拦阻射击,迫使敌人不能接近我阵地。”10月30日,从黎明到下午,敌人连续发起多次攻击,猛烈的炮火、飞机轰炸和凝固汽油桶,使“928”高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马如华沉着冷静,指挥李凤林排长和十六名战士运用既定的战术,巧妙地打击敌人,使美军死伤60多名而自己无一伤亡。31日黄昏,美军一个营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了“928”高地前两个无名小山头并伸展到“928”高地两侧凹部,逼近我军阵地,马如华抓住敌人最怕夜战的规律,瞅准敌人防御弱点,采取派小分队夜间偷袭敌人,一到敌人据点,立即发出信号,炮兵全力掩护,内外紧密配合,集中火力歼灭敌人的战术,组织主动反击,坚决夺回阵地。经过周密部署,小分队出发后,马如华在距敌人四百多米的前沿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敌情的变化。11月1日凌晨两点,随着阵地上的机枪、手榴弹响彻天空,出现了小分队要求支援的信号,霎时,马如华发出了再次反击的命令,率领部队冲向无名高地,战士们同时向敌群进行猛烈的炮火攻击,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攻占了两个无名小山头,反击成功,消灭了六十多个敌人,而马如华连仅一人受轻伤。战士们都说:“跟着咱们马参谋长打仗,越打劲头越足,越打越有办法。”在这次战斗中,马如华以智慧和勇敢指挥6连战士们坚守“928”高地,鏖战14个昼夜,协同全营打退敌人213次进攻,实施反击15次,消灭美军八百多名,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的气焰,牢固地坚守了“928”阵地,在粉碎敌人“秋季攻势”的战役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战役结束后,马如华和连长邢玉章、排长贾明祥、班长杨占英、曹克君等5人荣立一等功,马如华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为了宣传志愿军勇士们的英雄事迹,国内出版发行了以马如华英雄事迹为原型的《血战九二八》连环画册。
1952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马如华“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邀请参加了授勋典礼,马如华代表志愿军全体英雄、模范和人民功臣致了誉词,他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我们勋章和奖章,深切地表示了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无比热爱,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无比荣誉。我们永远和朝鲜人民及朝鲜人民军亲密团结,继续给予美国侵略者以更加惨重的打击,为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战斗到底!”马如华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落地有声的语言,表达了他和志愿军全体英模功臣及全军指战员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1953年回国后,马如华擢升为六0六团副团长,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2月3日,马如华在家乡马鹿山打猎时不幸中弹误伤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