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2-01-19 09:09:47

【说明】2021年9月14日,合肥市教育局下发《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就作业时长、难度、内容等提出要求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并且对义务教育12个学科的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规定,有些还给出了作业设计示例,对老师们改进作业设计非常具有参考解决意义。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应基于课程标准、围绕设计目标,可通过选编、改编、创编等路径,科学设计符合新时代小学数学学科育人要求、体现学校特色、适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类型作业。
1.设计目标
作业设计的目标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拟定,要和课程目标相一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进一步巩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经历探索真实情境和数学问题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的过程,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逐步形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4)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设计路径
各校要开展以作业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可采用选编、改编、创编三个路径实施作业设计,不断完善校本作业资源建设。
(1)选编作业。选编的作业内容一般来源于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资料等,可从中选取适合真实学情的作业题进行设计编撰。选编作业要注重对基本知识技能的覆盖与落实,切忌盲目堆砌、机械重复,要突出基础性和适用性,可从作业数量上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要求,以提升作业的有效性。
(2)改编作业。改编的作业内容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对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料上的作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改编。可以是改编问题情境、增减条件、开放问题、转换题型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重难点的突破。改编作业要突出灵活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可从作业难度上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要求,以提升作业的精准性。
(3)创编作业。创编的作业内容强调从单元视角整体进行主题式作业创编。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探究问题的设计,注重作业方式的多元建构、选择与运用,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和引导,鼓励跨学科主题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注重信息技术在数学作业中的应用与融合。创编作业要突出情境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可从作业类型上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要求,以提升作业的发展性。
3.设计类型
教师要勇于开拓尝试不同的作业类型,让数学作业的形式不局限于书面习题,还可以安排口头交流、动手操作、数学阅读、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体现作业类型的丰富性。
(1)书面习题。书面习题是指通过纸笔表达方式呈现解题结果或解题过程的数学题,它是最主要的数学作业类型。书面习题一般首选教材中的练习和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选用时要先整体研究,深入解读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和对应目标;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和课时作业目标,适当删减或补充习题。书面习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尊重和关注个体差异。
(2)口头交流。口头交流作业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后,通过口头语言表达的一种作业形式,主要适合低年级学生。口头交流作业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分析、解释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能有效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口头交流作业,要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有明确具体要求,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简洁、严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作业是指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分、画、折、称、量、拼、做等活动来完成的作业。动手操作作业可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以及符号操作三个方面出发,借助动手操作启动数学思考,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设计动手操作作业时要注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选取适切的材料,清晰操作要求,便于学生操作与呈现。
(4)数学阅读。小学阶段的数学阅读作业,一般分为阅读课本和阅读课外读物两种类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对教材内容有更完整、连贯地把握,对其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关键点有更深的理解;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拓展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并做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及阅读成果分享。
(5)实践体验。实践体验作业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探究并解决数学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探索规律型、调查发现型、实践应用型等。要让学生经历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与伙伴合作,如何有效呈现、分享实践成果等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实践体验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层次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作业布置
1.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学校要建立各学科作业量的协调、统筹机制。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每天所有学科书面作业总量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数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确保三至六年级数学书面家庭作业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2.明确作业具体要求。学校要研究制定统一、明确的数学作业完成要求。如书面作业的书写格式、作图工具的使用、自觉检验检查;口头交流作业的基本表达规范;动手操作时学具的选择和操作要领;数学阅读时要圈点勾画和批注;数学实践体验作业要明确问题、学生参与的方式和成果的展示评价等,以提升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3.鼓励作业因人而设。教师要提前试做拟布置的作业,原则上要随堂布置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科学搭配书面作业和其他类型的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数学书面习题作业。对于有难度的其他类型数学作业,提倡教师利用课后服务等时间指导学生完成。
4.合理安排布置方式。学校应组织教师充分研究校情和学情,指导教师合理安排布置方式。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记录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
三、小学数学作业批改
1.作业布置全批全改。教师要对布置的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不得要求学生家长批改作业。鼓励教师进行面批。学生订正后的作业,教师要进行二次批改。
2.作业批改及时规范。教师应按时回收、批改作业,强化作业批改的时效性。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有科学的批改标准,有规范的批改符号、批改等级和批改日期。鼓励教师给予激励性评语,杜绝使用侮辱、嘲讽等言词、符号批改作业。提倡教师探索充满童趣、活泼多彩的个性化批改方式。
3.注重收集亮点典型。教师批改时除了要对学生作业是否正确规范进行评判,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注重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及时予以肯定。注重收集作业中的典型错题,便于后续开展针对性的讲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