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琪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11-01-04 08:31:36

一直以来,我都称自己为城市边缘人,因为虽然我生活在都市之中,但我知道,这里不属于我,至少现在还不属于我,于是在每临近睡着的时候,我便十分怀念家乡——会川。特别是最近的这几天,看了我的良师益友田建宏律师所书写的《过年》之后,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长大的那个小镇,小镇的名字叫会川,是两河交汇之地的意思,虽然地处甘肃的定西地区,但是这里树木茂盛,河水清澈,大的一条河叫作漫坝河,发源于甘南(卓尼)草原,小的一条河没有名字,但它却发源于一个叫作太白山的地方,相传是太白金星修炼之地。
两河交汇便有一个三角地带,这里便是乡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日里因为有甘肃省十大药草市场之一的会川当归交易市场而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到了腊月,药材交易停市之后,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便开始采购年货准备过年。小镇有两条街道,先前是清一色石红色铺面和居民住房,门不是现在推拉式,而是全部地镶嵌式,即门面都是用一块块木板遮挡,很是整齐,但由于现在大力开发小城镇建设,已经建起了好多楼房,到处是白花花的瓷砖。(是建设还是破坏?),铺面大多数是本地人开的,起着各种各样名号,比较有名的“麻炮将”“牛调和”“谢半街”等等,最有名的还要数“胡买肉了”他是会川有名屠夫,不仅供应会川的猪肉市场,而且还从事生猪贩卖,较有实力,据说老胡买肉的几个儿子都是杀猪的好手,而且所娶的儿媳妇更是身手不凡,人人能杀猪,个个会灌肠,在会川的地界上甚是了得。
街道是典型的丁字形,从丁字形的脚上往前走,是一个叫做大桥头的地方别看这桥小的是在不怎么起眼,但它确是连接天水和临夏的通道,桥的名字叫做会川红卫桥。估计是红卫兵年代建造的,从桥上过去便是最具有会川特色的磨渠岩。
在没有电动力的时候,先民们把漫坝河的水引到小镇,然后在上面建造一个个的水磨,用来磨面、榨油等等。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家乡的水磨。大概意思就是所有的水磨就像一个个小瀑布之类的,由于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便捷又省事的电磨,而且有很多人已经放弃了种植小麦、胡麻等农作物,因此这些水磨已经闲置乃至破败不堪,仅存的几个就像老汉一样的默默的关注小镇的发展。
在一直前走就到了政府所在地,前面有一个人民广场,说是广场其实和学校的运动场差不多,每到农闲的时候,这里总要举办农民运动会,虽然乡亲们没有很好的装备,但是他们穿这中国队首次参加噢运会线衣线裤照样生龙活虎,顽强拼搏。
在会川最热闹的就是农民运动会,每个村都会派出健儿参加。第一天的赛程是环城赛和自行车慢赛,最感兴趣的就是自行车满赛,健儿们驾驶着自己的“永久”牌赛车蹒跚在赛道上,看谁最慢谁就是冠军!时时会有选手掉下座驾,惹得乡民们哈哈大笑!人气最高的当属拔河,个体协会的胖子们几乎年年包揽冠军;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篮球赛,每年的决赛几乎都在醋那和西关村之间进行。但最近几年运动会似乎已经没有了热情,可能是受了NBA的影响,去年回老家时看到许多队都请外援,比赛的结果也没有悬念,当然也就丧失了吸引力!
广场的背面是堡子山,堡子和西部的很多山都不相似。她似乎是人工铸造的,又似乎是浑然天成的。坐落在会川的正中央,东面遥望的是灯盏洼山,西面是娘娘山和牧儿山,古语有称双龙戏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堡子的南面是县二医院所在地,这面长了很多松树,靠阳的一面长满了许许多多的杏树,每年春天花开的时候,山就会变成粉色!北边脚下就是我鼎鼎大名的母校——渭源二中!堡子上面有城墙,宽的地方能通过两辆架子车,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堵墙,因为年久失修坍塌了。站在堡子上能一览会川全貌,希望有朝一日堡子能成为一个公园之类的,让他充分发挥作用。
这里不得不说会川的娘娘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山上都有庙会,会川人认为拜山上的神会带来好运,像送子观音之类。在娘娘山的山尖,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柏,这是一位叫杨青云的老先生努力的结果,他活着的时候守护者这片松树林,他去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在山口立了一块儿碑,让他永远的呵护这这片绿色的生命。
当然会川还有很多有名的景致,比如说“牧儿山夜笛”“索爷涛声”“马半雾雨”“乌鸦晚巢”等等,现在很多景色或许已经留在人们的回忆当中,有些偶然还能看见,和许多地方一样,她也在建设,可能会建设成为一个小城镇,但是希望许多自有特色能够现实存在,别只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照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