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更新时间:2013-10-13 08:23:49


【按】2013.9.28,西北师大附中专家一行十人来渭讲学,在渭源二中对全县高三教师进行了培训。上午二中各科一名教师上汇报课一节,附中老师各讲示范课一节。下午各位专家分学科点评了汇报课,回答了渭源老师的问题,并做了专题讲座。次日,考察了渭河源文化。上午参观了渭河源景区和灞陵桥,下午游览了首阳山。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几位专家即兴赋诗。当远在兰州的渭源人——师大附中书记贾金元和办公室主任荆孝民得知后,立即回诗,以示响应。现摘录几首供大家共享。
蒋永鸿:
(一)
晨到渭河滨,夜宿会川镇。
研教来渭源,不辞风和尘。
清早一节课,复习三角心[1]。
个性含灵性,灵犀点则通。
潜能须开垦,润物细无声。
抛砖为引玉,献璞[2]以奉诚。
下午座谈会,讨论沐春风。
高考怎行动,交流能促进。
方案怎敲定,见智又见仁。
试题分析明,问题研究清。
教学法无定,因材而践行。
经验须借鉴,批判去继承。
群策且群力,共享又共进。
晚餐情浓浓,宾主笑吟吟。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人[3]。
碰杯祝相逢,吃酒话别情。
——在渭源二中上课讲座有感
(二)
晨寻渭河源,情似涧中水
午观灞陵桥,义若桥中碑
横批:情长义重
(三)
渭河洮河,涓涓细流归黄河
情海义海,绵绵情义入心海
(四)
渭河有源头,寻根进山沟。
踏着旭日走,聊着故事游。
天蓝云悠悠,树绿鸟啾啾。
山农喜丰收,洋芋满田头。
林中小路幽,山涧香草稠。
朝阳林间投,芳姿影中秀。
清新如醇酒,回归若寻旧。
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鱼贯入涧口,一步一石头。
抬头一线天,低头一溪水。
行人石上走,清泉石间流。
奔腾冲下山,涓涓汇成河。
河流虽千秋,河源在山头。
汗水湿衣透,微风知山秋。
万事有源头,欲知须探究。
登攀莫生愁,曲径可通幽。
好景在峰头,天道勤有酬。
(五)
渭河水清清,心海意欣欣。
行程虽匆匆,游览兴冲冲。
古桥影曈曈,今朝视新新。
黄河第一桥[4],刮着德国风。
渭河灞陵桥,却是中国魂。
巍峩秋风中,精巧夺天工。
近代贤与圣,题碑又撰文[5]。
血雨历腥风,屹立到如今。
护宝有大功,子孙责在身。
修得观景桥,上桥观桥景。
展翅显轻盈,击水见厚重。
文化须传承,国粹当自珍。
——游览渭源县城灞陵桥有感
(六)
秋游首阳山,一路情满怀。
酒兴虽已淡,游兴正盎然。
苍松路边站,宾朋要接侍。
花径因客扫,蓬门为君开。
寺中花簇团,道旁树成排。
山顶日先来,名曰首阳山。
进殿拜神龛,敬香跪参惮。
养生须吃斋,修身自无烦。
——游首阳山有感
(七)
顺口溜几句,乘兴而咏之。
自己得其乐,不求谁赏析。
生活有真趣,情满就会溢。
游山且游水,记情又记事。
平仄不拘泥,长短都随意。
事过境迁时,回顾很甜蜜。
伏钰:
(一)
观景桥上观桥景,
渭水源头寻水源。
(二)
晨寻渭水清古源,
午赏灞陵彩虹端。
遥期梦听首阳山,
只因时光惜短暂。
交流岂能仅颜面,
心海顿时泛波澜。
主人花儿满河滩[6],
握手相拥唯留恋。
霍浩凌:
情起渭水源,
义落灞陵桥。
首阳今不见,
已来千万豪。
——渭源之行有感
贾金元:
涉水送教渭河源,
陇右学子尽开颜。
科学人文相辉映,
博古论今益匪浅。
名师点评灞桥畔,
伯夷叔齐首频颔[7]。
信息阻塞苦天下,
唯有学高盛陇原。
荆孝民:
渭水源出品字泉[8],
灞陵东去望长安。
传经送宝附中人,
美名传遍南谷川[9]。
——和伏老师渭源讲学
注释:
【1】“三角心”是指三角形中的重心、内心、外心、垂心等;
【2】“璞”是未雕琢的玉;
【3】“故人”是指陈具才;
【4】指兰州黄河铁桥,据说系德国人帮助建造;
【5】为灞陵桥题词的有近代和当代名人左宗棠、蒋介石、于右任、林森、杨虎城、何应钦、汪精卫、启功等人;
【6】当时陪同的主人吟唱的渭源花儿中有一句“眼泪流了一河滩”;
【7】据《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他们的气节后来被孔孟等推崇,遂名扬天下,成为义人楷模;
【8】渭源鸟鼠山南侧的山谷上有3眼清泉,形成一个倒“品”字,人们叫它“品字泉”;
【9】南谷川是会川的另一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