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卉琴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更新时间:2019-08-16 11:42:15

云南行漫记(一)
第六届行知写作种子教师深度研习营,云南昆明。
倡导,计划,集结,建群,设计路线,网络订票……
7月19日。
出租车,火车,动车,火车;渭源,兰州,重庆,昆明;三人,十二人,十六人……
因为追梦,我们再次出发。
一路向南。过甘陕,穿秦岭,越巴蜀,抵昆明……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一路欢悦。我们畅聊,聊教育,聊学生,聊阅读,聊写作……我们越来越明晰:教育,要着眼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我们反思失败,寻找原因,积累经验;我们总结成功,梳理方法,积淀思想。着眼当下,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规律,因势利导,“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我们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用耐心、细心和宽容为生命成长搭建阳光平台。我们用心,用爱,用情,陪伴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展望未来,我们明确教育的方向,认识自己的“特点”,胸怀教育的自信,着眼孩子的一生,执着“真教育”,守望“真幸福”……
一路学习。我们读书,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读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读尹慧红的《教育就是讲故事》,读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读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读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读龙应台的《目送》,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阅读中,我们更加明确——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格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阅读中,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个体,把自然、劳动、生活、生命融入教育,让孩子在自我突破中积极生长。在阅读中,我们更加理解——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排除权力主义、强迫命令、侮辱人格、粗暴作风等种种违反教育原则的表现形式。在阅读中,我们更加明白——将讲故事的方法运用到课堂,能够让孩子乐而忘返,欲罢不能;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学生,可以施教无痕,润物无声。阅读中,我们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克服忧虑,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阅读中,我们感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阅读中,我们知道,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六大系统——骨构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理论系统……
奔驰的列车上,伙伴们站着读,坐着读,躺着读,爬着读……无论怎样的读书姿态,都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最美的风景
一路欣赏。车窗外,是一座座向后飞奔的群山,是一条条闪着银光的河流,是飘动着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是不断延展的一块块各色庄稼地,是一片片镜子似的湖水,是一个个会走路的村庄,是一幢幢会移动的高楼……
趟过白天,穿过黑夜。当黎明的曙光透过车窗的时候,手机短信提示——七彩云南欢迎您!
心中一阵欣喜!
你好,云南!我们来了!
(2019年7月19日写于重庆至昆明的列车上。)
云南行漫记(二)
7月20日。
火车晚点,到昆明已十点多了。下了火车,没有想象中的“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的感觉。天空飘着雨丝,气温二十多度,温润,清爽。没想到昆明的盛夏,竟会这般温和宜人!“城枕群山廓面湖,山川风景堪画图。”“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看来,昆明以“春城”盛名,名不虚传!
按照“行知研习营”培训通知上的温馨提示,我们坐公交到达昆明经贸宾馆。大厅里聚集着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老师。我和师兄上前办理入住手续,一位三十多岁的美女老师看见我,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我:“薛老师,又见面了,真好!”
“您还记得我呀?”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内心特别虚,特别愧疚。参加行知营的活动已经好几次了,每一次都有美女老师热情接待,给我宾至如归的温暖。可是,我天生认人的能力特别差,一个人见过几次都记不住。也许,眼前这位美女老师就是第一次在成都给我退了培训费的那位,或者是第二次在厦门和我拥抱的那位,亦或三次接待我的都是同一个人。哎,我呀,真是服了自己!
“当然记得,印象太深了!”美女老师一脸亲切的笑容。
听了她的话,我更是无地自容!
“行知”人,总是那么热情,那么谦逊,那么亲和!在“行知”研习,犹如家庭聚会,充满了爱和温暖。
入住手续很快办理完。师兄说,乔老爷早就安顿好了,专门安排人接待我们。此刻,我不知道到用什么词来描绘内心的感动!“行知营”对我们真的太好了!又想起三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我是被爱宠坏的孩子》。是的,沐浴着“行知营”的大爱,我和我的伙伴们是最幸福的孩子!
感恩藏于心底。我们唯有认真研习,用心“守望”,用爱传递,将“行知营”给我们的爱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们,让教育真正的幸福拥抱更多一线老师疲惫的心!
吃过午饭,我们游览昆明城附近的几处景点。走进云南起义纪念馆,在新版“鸿门宴”中感知卢汉先生的精明、智慧和爱国情怀;走进翠湖公园,在“九龙池”边欣赏“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欣赏“镶嵌在昆明城里的一颗绿宝石”;走进云南大学,感受“蛟腾”“凤起”的蓬勃生机,重温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激情和气概;走近五百里滇池,在山环水抱中饱览天水一色,沙鸥翔集,云影变幻的无穷魅力;走近民族村,在五颜六色、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中,感受不同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的意义,在阅读。读人,读事,读物,读自然,读历史,读民俗,读文化……
在阅读中,越来越靠近真实,靠近丰厚,靠近豁达,靠近自由,靠近独特,靠近自己……
(2019年8月1日。天气晴好,盛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我只想宅在家里,和自己说话……)
云南行漫记(三)
7月21日。
提前半个小时到培训会场,只为能抢到第一排座位。没想到嬴茵妹妹比我更早,第一排座位上已经放满了参会手册。
“卉姐,座位都占好了。第一排全是我们的了。我现在去吃早餐,你吃过了吗?”赢茵看见我,一脸的得意。
“我吃过了,你赶紧去吃吧,这儿就交给我了。”
会场里早来抢座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见前排已经被占,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不得不依次往后占。
“紧赶慢赶,还是迟了。明天先不吃早餐了,我就不信抢不了前排!”一位身着粉色长裙的年轻女教师怀抱参会手册和笔记本,一边找座位,一边对旁边的伙伴说。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不禁感慨: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一个人内心有了求知的渴望,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从教二十六年,参加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培训,也看见过很多参会老师“抢”座位。不过,他们抢的,是最后排。有时候,甚至前面好几排位子空着,以至于工作人员不得不一个一个往前排请。在很多培训会上,坐在后排的老师们中途会偷偷离开会场,让坐在台上的专家们尴尬难受。为此,很多培训活动中,就有了点名制度。会前点,会中点,会后点。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老师“不守规矩”,偷偷离开会场,他们只需请一位老师顶替应“到”即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留守”在会场的老师们,不是偷偷玩手机,就是爬在桌上睡觉,真正投入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然而,在“行知营”的会场,情况却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很多老师提前半小时进会场抢前排;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乃至走廊过道都挤满了人;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笑声;是争先恐后激烈抢地话筒……
是的,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自我的内在需求。坐在“行知营”培训会场的老师,近一半是像我们一样不远千里自费参加的,我们知道自己千里之行的目的,清楚内心深处对成长的强烈渴望,珍视每一场荡涤心灵、启迪智慧的讲座,珍惜每一个交流与碰撞的思想火花……
在“行知营”为大家精心烹制的作文教学珍馐盛宴中,每一个学员都如饥似渴。导师们时而在台上激情飞扬,时而在台下真诚互动。台下六百多位老师时而凝视,时而爆笑,时而提笔速记,时而凝神沉思,时而举着手机拍照,时而与身边同伴交流……不幸坐在后排的老师看不清大屏幕上的PPT,急得在交流群里祈求前排老师拍照分享,前排的老师自然乐意为后排老师提供方便……每场讲座结束,中场休息的几分钟时间,学员们也不肯放过,找导师交流问题的,和导师合影留念的……刚刚从台上下来的导师顾不上喝口水,又不得不投入“个别辅导”模式中。每天培训结束后,很多学员们总是流连忘返,不肯离开会场,围着导师问这问那,将讲座和课堂延伸,再延伸……
[1] [2] [3] [4] 下一页